种子老化对老芒麦种质生理特性及遗传完整性变化的影响
【摘要】: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属于禾本科(Gramineae)披碱草属(Elymus)优质禾草,在畜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很重要的利用价值。但是,在种子的保存过程中,在种子本身和外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不可避免的发生老化现象,老化不仅会影响种子生理生化特性变化,而且对种子DNA的完整性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以老芒麦为研究材料,在(58±1)℃热水中进行人工老化处理,并对处理后种子的活力、生理和基因组DNA的遗传完整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适合老芒麦种子在(58±1)℃热水中老化的最佳时间为3~6min,也是老芒麦种子各项活力指标变化的拐点。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各项活力指标呈现下降的趋势。相对发芽势的下降先于其他活力指标,而且下降幅度均大于其他指标,其次为相对活力指数、相对发芽指数和相对发芽率。随着老芒麦种子老化时间的延长,幼芽长和幼根长变短,并且种子老化对幼芽的生长比幼根的影响程度大。可见,种子幼苗的生长状况可以作为种子活力大小的评价指标之一。
2.在(58±1)℃热水中人工老化处理以后,种子浸出液电导率与种子活力指标呈正相关;浸出液可溶性糖含量与活力指标无明显的相关;丙二醛含量与各活力指标之间呈负相关,并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和可溶性糖含量能否作为评价老芒麦种子活力的指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丙二醛含量含量可作为评价老芒麦种子活力的可靠指标。
3.本试验直接从人工老化后的老芒麦干种子中提取基因组DNA,完全可用于老芒麦种质资源ISSR-PCR遗传完整性分析。种子老化引起的老芒麦干种子基因组DNA分子片段的变化集中在750bp~2000bp和250bp~500bp的范围,主要表现为DNA片段的消失或颜色渐浅,出现特异DNA片段,且种子老化引起的DNA片段的丢失和增加是随机的。
4.8个ISSR引物对3份老芒麦种质的4个不同发芽率群体进行检测,其各个群体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每位点等位基因数、每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基因多样性指数和香侬指数随发芽率的下降而下降。当发芽率下降到10%左右的群体与对照相比,每位点等位基因数和部分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出现显著差异。其余各个参数与对照相比未达到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说明低的发芽率标准不利于老芒麦种子的繁殖更新。
|
|
|
|
1 |
伍典汉;;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引种试验总结[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2期 |
2 |
贺晓,李青丰,陆海平;老芒麦花序分化过程的观察[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3 |
康守鑫;;弯穗老芒麦初选简报(1978年)[J];青海畜牧兽医;1981年03期 |
4 |
贺晓,李青丰;老芒麦和诺丹冰草种子发育过程中含水量、百粒重和活力的变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05期 |
5 |
吴勤;;老芒麦改良干草原草地的效果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1992年04期 |
6 |
朱树秀,李蜀,杨志忠,刘法涛;紫花苜蓿和老芒麦混播组合与产草量研究初报[J];新疆畜牧业;1990年01期 |
7 |
王比德;;老芒麦生物学和经济学特性观察[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3期 |
8 |
马福,简玲,王进;禾本科牧草在化隆县的引种试验[J];青海草业;2000年03期 |
9 |
韩增祥;多叶老芒麦草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J];中国牧业通讯;2005年17期 |
10 |
毛培胜,韩建国,王培戎,郁萍;施肥对无芒雀麦和老芒麦种子产量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0年04期 |
11 |
肖文一;;老芒麦的生育期及其产量和品质的调查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1982年02期 |
12 |
施玉辉;周翰信;李成魁;;芨芨草、扁穗冰草、老芒麦混播试验报告[J];四川草原;1982年01期 |
13 |
陈彩辉,蒋勤泉;加强管护 提高飞播种草效益[J];新疆畜牧业;1987年02期 |
14 |
何得元;谭成虎;安明福;;河西半荒漠区建立老芒麦人工草地研究[J];草业科学;1988年01期 |
15 |
贺晓,李青丰,陆海平;老芒麦、诺丹冰草结实特性的研究[J];草业科学;2004年07期 |
16 |
韩建国,韩永伟,孙铁军,王小山;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4年04期 |
17 |
王树彦,云锦凤,徐军,杨洪琴;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及其杂种的生长规律和形态特性[J];草地学报;2004年04期 |
18 |
肖文一;;老芒麦的生育时期、产量和品质的调查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82年03期 |
19 |
石定燧;;改良撩荒地草场建立人工草地的技术[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1983年02期 |
20 |
伍典汉;;牧草混播组合试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