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

王志勇  
【摘要】:试验于2008年10月-2011年10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高新技术园区国家测土施肥中心实验室试验基地(河北省廊坊市)进行。本研究试验处理设秸秆还田配施钾肥(NPK+St),施用钾肥(NPK)、秸秆还田(NP+St)、对照(NP)4个处理,试验为随机区组设计。通过3年6季的试验,在我国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研究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作物—土壤系统钾素表观平衡和秸秆还田替代化学钾肥比率。同时,从试验区取0~20cm土样,应用不同的浸提剂提取土壤不同形态钾素,研究不同形态钾素在土壤的动态平衡;通过加入不同浓度的外源钾素研究土壤对外源钾素固定能力;通过采取振荡平衡法,利用0.01mol/LCaCl2和0.01mol/L草酸为浸提介质研究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规律。主要结论如下: 与NP处理相比,NPK+St、NPK和NP+St处理均有明显的增产效应,NPK+St处理的效果最好,小麦产量为4148.0kg/hm~2,与对照相比增产13.3%,玉米产量为6416.1kg/hm~2,与对照相比增产17.4%。施钾在小麦上增产318.9kg/hm~2,增产幅度为8.6%,在玉米上增产688.7kg/hm~2,增产幅度为12.4%,施钾在玉米上的增产效果优于小麦。秸秆还田在小麦上增产169.3kg/hm~2,增产幅度为4.5%,在玉米上增产259.8kg/hm~2,增产幅度为4.5%。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的替钾率在25.2%,玉米季小麦秸秆还田的替钾率在20.3%。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处理的钾肥回收率、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均大于施用钾肥处理。 与NP处理相比,NPK+St、NPK和NP+St处理均可提高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含量,对土壤矿物钾以及全钾含量影响不大。NPK+St、NPK和NP+St处理也可提高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在速效钾中的比例,增加土壤速效钾和非交换钾在全钾中的比例。NPK+St处理下土壤各形态钾素与试验开始相比均有提高,NPK、NP+St和NP处理的土壤各形态钾素均有下降,NP处理下降幅度较大。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可提高作物钾素吸收总量,除NPK+St处理外,其它各处理的钾素支出总量均高于钾高投入量,造成土壤钾素不同程度的亏缺,NP处理的亏缺量最大。NP处理3年的K2O亏缺总量为720.1kg/hm~2,NPK处理的土壤钾素也有相当数量的亏缺,3年的K2O亏缺总量为497.8kg/hm~2,NP+St处理土壤钾素3年的K2O亏缺量为63.5kg/hm~2,而NPK+St处理的土壤钾素有盈余,3年的K2O盈余量为248.9kg/hm~2。钾素表观平衡系数除NPK+St外,均小于1,NPK+St、NPK、NP+St处理的表观平衡系数分别为1.26、0.42、0.92。 在外源钾加入浓度400~3600mg/L的范围内,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可显著降低土壤对外源钾素的固定量,土壤固钾量随外源加入钾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固钾率下降。在同一浓度外源钾加入水平下,NPK+St处理土壤固钾量最低,NPK和NP+St处理次之,NP处理土壤固钾量最高。NPK+St处理土壤固钾量与试验开始相比下降,而NPK、NP+St和NP处理土壤固钾量与试验开始相比增加,NP处理固钾量增加幅度较大。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可能通过影响土壤速效钾含量、缓效钾含量、有机质、土壤K+饱和度(KSR)和阳离子代换量(CEC)的变化而改变土壤对外源钾素的固定能力。 在0.01mol/L CaCl2和0.01mol/L草酸两种浸提剂中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放特征基本相似,各处理土壤的最大释放量也表现为:NPK+StNPKNP+StNP。土壤非交换性钾最大释放量与试验前相比,NPK+St处理在241小时最大释放量在两种浸提剂中分别增加了9.2mg/kg和21.5mg/kg,NPK处理与NP+St处理变化不明显,而NP处理241小时最大释放量在两种浸提剂中分别减少8.8mg/kg和61.5mg/kg。用一级反应方程可以较好的对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放进行描述,各处理土壤在两种浸提中非交换性钾释放速率参数大小表现为:NPK+StNPKNP+StNP(0.01mol/LCaCl2浸提剂)和NPK+St NP+St NPKNP(0.01mol/L草酸浸提剂),钾素投入较高的处理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量较大,释放速率也大,土壤的钾素供应能力较强。NP处理土壤最大释放量和释放速率较小,土壤供钾能力较弱。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柳林虎;毕务文;李早勇;方剑;于晓霞;;土壤供钾能力与钾素平衡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2 陈硕;严正娟;樊兆博;陈清;李志芳;;水肥管理及秸秆还田对设施菜田土壤钾素淋洗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5年02期
3 刘智杰;黄丽;李峰;李小坤;鲁剑巍;;秸秆还田对水稻土黏土矿物组成和钾素释放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8年06期
4 刘荣乐,金继运,吴荣贵,梁鸣早;我国北方土壤—作物系统内钾素平衡及钾肥肥效研究Ⅰ.主要种植制下的土壤钾素平衡与调控[J];土壤肥料;1999年06期
5 侯云鹏;刘志全;尹彩侠;孔丽丽;李前;张磊;王立春;徐新朋;;长期秸秆还田下基于东北水稻高产和钾素平衡的钾肥用量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0年11期
6 王立梅;刘奕清;阮玉娟;;植物钾素研究进展[J];中国园艺文摘;2015年05期
7 卢艳丽;陆卫平;陆大雷;王继丰;刘小兵;;糯玉米钾素分配转移特性的基因型差异[J];玉米科学;2012年03期
8 孙家刚;左青松;石剑飞;冷锁虎;董召娣;孙统庆;;油菜籽粒中钾素积累过程的初步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年04期
9 熊明彪,雷孝章,田应兵,宋光煜,曹叔尤;紫色土稻田生态系统钾素平衡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4年04期
10 陈胜梅;天长市耕地钾素下降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业;1998年08期
11 王晓慧;魏雯雯;曹玉军;刘双利;吕艳杰;吕超;王永军;高玉山;王立春;;我国北方高产春玉米品种钾素利用特性研究[J];玉米科学;2014年06期
12 白桦;曾思育;董欣;陈吉宁;;基于物质流分析的钾素流动与循环研究[J];环境科学;2013年06期
13 王千;张淑香;依艳丽;;硝酸钾和硫酸钾对番茄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及钾素吸收和生理利用效率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2年02期
14 张君;张润生;段玉;妥德宝;赵沛义;李焕春;安昊;;油用向日葵钾素吸收、分配和积累规律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0年05期
15 王若焱;朱忠彬;梁永江;;烤烟杂交品种金海一号钾素积累特征[J];中国烟草科学;2008年05期
16 杨波;任万军;杨文钰;卢庭启;肖启银;;不同种植方式下钾肥用量对水稻钾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杂交水稻;2008年05期
17 盛晋华,刘克礼,高聚林,任珂,隋启君,姜波;旱作马铃薯钾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J];中国马铃薯;2003年06期
18 殷志遥;黄丽;薛斌;黄雅楠;李小坤;鲁剑巍;;连续秸秆还田对水稻土中钾素形态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小坤;鲁剑巍;吴礼树;;水旱轮作体系中的钾素循环与平衡[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2 李录久;张东新;郭熙盛;丁楠;吴萍萍;高杰军;孙义祥;;钾素对大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A];IPNI(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中国项目部2008年论文汇编(下)[C];2008年
3 殷召学;陈贵林;吕桂云;李卫欣;;不同钾素水平对水培韭菜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A];2004年中国设施园艺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4年
4 宋永斌;陈其道;房爱红;刘静;;钾素肥源的施用效果研究[A];江苏土壤肥料科学与农业环境[C];2004年
5 熊明彪;石孝均;毛炳衡;;多年定位施肥对紫色土钾素形态的影响[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6 丁雪梅;苑兆和;冯立娟;王晓慧;甄红丽;;不同钾素水平对大丽花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2[C];2012年
7 曾志杰;杨盛昌;;钾素水平对甜瓜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A];2004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4年
8 王崇乐;都大俊;张可安;柯小兰;王鸿耀;;秦巴山区土壤中钾素状况的分析及补钾措施[A];海峡两岸减轻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专辑[C];2000年
9 盛婧;刘红江;孙国峰;张丽萍;郑建初;;不同品种小麦秸秆还田对农田钾素平衡的影响[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10 赵鑫;陈阜;Rattan Lal;张海林;;保护性农业对我国农田土壤碳、温室气体排放及作物产量的影响[A];2016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11 高磊;李余良;李高科;李武;李春艳;卢文佳;胡建广;;秸秆还田条件下适量施氮对南方甜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12 江瑜;钱浩宇;张卫建;;秸秆还田年限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13 顾泽海;王保君;胡乃娟;张政文;徐蒋来;朱利群;;周年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产量的影响[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14 陈荣树;;四川丘陵地区秸秆还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以江油市为例[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5 陈卫明;肖泽海;施兰芳;徐同云;;小麦秸秆还田量数学模型的研究[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16 王小芬;杨洪岩;马静静;李培培;崔宗均;;连年秸秆还田地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群特性[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7 马林杰;孔凡轩;王智;罗颖;吕晓兵;周治国;孟亚利;;麦棉轮作制度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棉花生长与产量的影响[A];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18 王维钰;冯永忠;任广鑫;杨改河;;秸秆还田与施氮条件对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养分资源利用与碳排放的影响[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19 侯贤清;李荣;吴鹏年;李培富;王西娜;;秸秆还田配施氮肥下土壤性质及其玉米产量的响应特征[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20 李金磊;曹东京;;农作物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A];第二届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论坛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志勇;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2 李鑫;两种新型钾肥对南方主产烟区土壤—烤烟钾素运移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7年
3 熊明彪;长期施肥条件下紫色土—小麦系统中钾素利用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4 刘赛男;生物炭影响土壤磷素、钾素有效性的微生态机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5 李继福;秸秆还田供钾效果与调控土壤供钾的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6 廖育林;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下红壤性水稻土钾素肥力演变规律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7 王金洲;秸秆还田的土壤有机碳周转特征[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8 黄春;成都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农田系统运行效益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9 赵正雄;云南烤烟打顶后的干物质与钾素积累规律及其调控[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10 颜双双;寒地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碳磷组分与微生物影响效应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21年
11 余坤;预处理秸秆还田的土壤改良培肥与增产效应及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12 Hagos,Medhn Berhane(孟笑语);长期秸秆还田和化肥施用配合对小麦和玉米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碳足迹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年
13 侯朋福;秸秆还田对稻麦生产力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14 李娜;长期定位施肥对棕壤钾素供应特征及有效性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15 胡亚南;东北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的空间响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16 谭德水;长期施钾对北方典型土壤钾素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17 王麒;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寒地水稻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18 王真;麦棉周年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棉花产量形成和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8年
19 俄胜哲;长期施肥黄土高原黑垆土作物产量与土壤肥力演变及有机碳固持的机理与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20年
20 闫超;水稻秸秆还田腐解规律及土壤养分特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尹笑笑;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和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9年
2 黄琰;不同基因型大豆磷素、钾素积累规律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刘迎夏;中国农田钾素养分盈亏平衡的时空变化[D];吉林农业大学;2017年
4 刘娜;钾素对花生生育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20年
5 孙家刚;氮钾肥用量对油菜各器官钾素积累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7年
6 王华;烤烟高钾新品系叶片钾素积累与分配规律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7 朱向东;长期施钾与秸秆还田对褐土上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钾素平衡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4年
8 杨占伟;不同钾肥对烟株内钾素吸收及分布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9 车明;吉林省不同土壤高产玉米钾素特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10 陈慧;钾素营养对大豆钾素吸收与产量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11 郭昕;土壤钾水平对大豆钾素积累分配及产量影响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12 刘秀秀;不同钾效率类型油菜干物质积累及钾素吸收利用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13 巫兰;钾素对棉花生长发育及纤维品质影响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14 刘冬梅;北疆棉田土壤的钾素肥力与棉花的钾素营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15 谭杰;钾肥对川中丘区玉米钾素利用及抗倒能力和产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16 葛玮健;长期施肥对塿土钾素状况和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17 李秀双;秸秆还田与施用钾肥对提升农田土壤钾素肥力的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18 杜召永;长期定位施肥对黑土钾素供应能力及玉米品质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4年
19 和林涛;长期施肥土壤—作物体系钾素动态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0 金珂旭;不同供钾水平莴笋钾氮磷吸收特性和钾素诊断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红蕾 记者 谷佳;我省水稻秸秆还田实现增产减排[N];黑龙江经济报;2018年
2 本报见习记者 王岩;秸秆还田为黑土地注入新活力[N];农民日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 刘玮玮;秸秆还田,粮食增产[N];日照日报;2012年
4 通讯员 李建强;宁县实施秸秆还田5.1万亩[N];陇东报;2018年
5 记者 赵艳;我市做好水稻秸秆还田离田工作[N];盘锦日报;2021年
6 本报通讯员 朱小林 於文贵 本报记者 杨新明;秸秆还田好 增产又环保[N];南通日报;2013年
7 记者 郝东伟 通讯员 刘克桐 王洋;秸秆还田助河北耕地质量显著提升[N];河北日报;2021年
8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眉;2021年“三夏”黄淮海地区小麦秸秆还田指导意见发布[N];农民日报;2021年
9 李莹 丁思文 记者 吴连祥;东丰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免耕项目[N];吉林农村报;2021年
10 ;配套技术不到位,秸秆还田对小麦有3大致命伤害[N];河北农民报;2021年
11 本报记者 李宝森;呼兰 秸秆还田肥沃土地保蓝天[N];黑龙江日报;2019年
12 兰欣 王静;研究揭示秸秆还田为啥管用[N];中国科学报;2019年
13 李婷婷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张小雄;秸秆还田 环保又增肥[N];农业科技报;2019年
14 记者 黄春英;六项举措抓好秸秆还田[N];黑龙江日报;2020年
15 记者 刘伟林;黑龙江:全力推动春季秸秆还田[N];农民日报;2020年
16 记者 黄春英;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体系已形成[N];黑龙江日报;2020年
17 记者 代黎黎;秸秆还田离田“有良方”[N];吉林日报;2020年
18 记者 瞿剑;稻田秸秆还田温室气体排放量被高估50%[N];科技日报;2019年
19 本报记者 整理 郭铭华;加快推进秸秆还田产业化进程 保护好龙江蓝天净土[N];黑龙江日报;2019年
20 记者 韩玉洁;瑷珲镇抢前抓早推进秸秆还田[N];黑河日报;201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