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
【摘要】:试验于2008年10月-2011年10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高新技术园区国家测土施肥中心实验室试验基地(河北省廊坊市)进行。本研究试验处理设秸秆还田配施钾肥(NPK+St),施用钾肥(NPK)、秸秆还田(NP+St)、对照(NP)4个处理,试验为随机区组设计。通过3年6季的试验,在我国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研究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作物—土壤系统钾素表观平衡和秸秆还田替代化学钾肥比率。同时,从试验区取0~20cm土样,应用不同的浸提剂提取土壤不同形态钾素,研究不同形态钾素在土壤的动态平衡;通过加入不同浓度的外源钾素研究土壤对外源钾素固定能力;通过采取振荡平衡法,利用0.01mol/LCaCl2和0.01mol/L草酸为浸提介质研究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规律。主要结论如下:
与NP处理相比,NPK+St、NPK和NP+St处理均有明显的增产效应,NPK+St处理的效果最好,小麦产量为4148.0kg/hm~2,与对照相比增产13.3%,玉米产量为6416.1kg/hm~2,与对照相比增产17.4%。施钾在小麦上增产318.9kg/hm~2,增产幅度为8.6%,在玉米上增产688.7kg/hm~2,增产幅度为12.4%,施钾在玉米上的增产效果优于小麦。秸秆还田在小麦上增产169.3kg/hm~2,增产幅度为4.5%,在玉米上增产259.8kg/hm~2,增产幅度为4.5%。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的替钾率在25.2%,玉米季小麦秸秆还田的替钾率在20.3%。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处理的钾肥回收率、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均大于施用钾肥处理。
与NP处理相比,NPK+St、NPK和NP+St处理均可提高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含量,对土壤矿物钾以及全钾含量影响不大。NPK+St、NPK和NP+St处理也可提高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在速效钾中的比例,增加土壤速效钾和非交换钾在全钾中的比例。NPK+St处理下土壤各形态钾素与试验开始相比均有提高,NPK、NP+St和NP处理的土壤各形态钾素均有下降,NP处理下降幅度较大。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可提高作物钾素吸收总量,除NPK+St处理外,其它各处理的钾素支出总量均高于钾高投入量,造成土壤钾素不同程度的亏缺,NP处理的亏缺量最大。NP处理3年的K2O亏缺总量为720.1kg/hm~2,NPK处理的土壤钾素也有相当数量的亏缺,3年的K2O亏缺总量为497.8kg/hm~2,NP+St处理土壤钾素3年的K2O亏缺量为63.5kg/hm~2,而NPK+St处理的土壤钾素有盈余,3年的K2O盈余量为248.9kg/hm~2。钾素表观平衡系数除NPK+St外,均小于1,NPK+St、NPK、NP+St处理的表观平衡系数分别为1.26、0.42、0.92。
在外源钾加入浓度400~3600mg/L的范围内,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可显著降低土壤对外源钾素的固定量,土壤固钾量随外源加入钾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固钾率下降。在同一浓度外源钾加入水平下,NPK+St处理土壤固钾量最低,NPK和NP+St处理次之,NP处理土壤固钾量最高。NPK+St处理土壤固钾量与试验开始相比下降,而NPK、NP+St和NP处理土壤固钾量与试验开始相比增加,NP处理固钾量增加幅度较大。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可能通过影响土壤速效钾含量、缓效钾含量、有机质、土壤K+饱和度(KSR)和阳离子代换量(CEC)的变化而改变土壤对外源钾素的固定能力。
在0.01mol/L CaCl2和0.01mol/L草酸两种浸提剂中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放特征基本相似,各处理土壤的最大释放量也表现为:NPK+StNPKNP+StNP。土壤非交换性钾最大释放量与试验前相比,NPK+St处理在241小时最大释放量在两种浸提剂中分别增加了9.2mg/kg和21.5mg/kg,NPK处理与NP+St处理变化不明显,而NP处理241小时最大释放量在两种浸提剂中分别减少8.8mg/kg和61.5mg/kg。用一级反应方程可以较好的对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放进行描述,各处理土壤在两种浸提中非交换性钾释放速率参数大小表现为:NPK+StNPKNP+StNP(0.01mol/LCaCl2浸提剂)和NPK+St NP+St NPKNP(0.01mol/L草酸浸提剂),钾素投入较高的处理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量较大,释放速率也大,土壤的钾素供应能力较强。NP处理土壤最大释放量和释放速率较小,土壤供钾能力较弱。
|
|
|
|
1 |
柳林虎;毕务文;李早勇;方剑;于晓霞;;土壤供钾能力与钾素平衡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
2 |
陈硕;严正娟;樊兆博;陈清;李志芳;;水肥管理及秸秆还田对设施菜田土壤钾素淋洗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5年02期 |
3 |
刘智杰;黄丽;李峰;李小坤;鲁剑巍;;秸秆还田对水稻土黏土矿物组成和钾素释放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8年06期 |
4 |
刘荣乐,金继运,吴荣贵,梁鸣早;我国北方土壤—作物系统内钾素平衡及钾肥肥效研究Ⅰ.主要种植制下的土壤钾素平衡与调控[J];土壤肥料;1999年06期 |
5 |
侯云鹏;刘志全;尹彩侠;孔丽丽;李前;张磊;王立春;徐新朋;;长期秸秆还田下基于东北水稻高产和钾素平衡的钾肥用量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0年11期 |
6 |
王立梅;刘奕清;阮玉娟;;植物钾素研究进展[J];中国园艺文摘;2015年05期 |
7 |
卢艳丽;陆卫平;陆大雷;王继丰;刘小兵;;糯玉米钾素分配转移特性的基因型差异[J];玉米科学;2012年03期 |
8 |
孙家刚;左青松;石剑飞;冷锁虎;董召娣;孙统庆;;油菜籽粒中钾素积累过程的初步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年04期 |
9 |
熊明彪,雷孝章,田应兵,宋光煜,曹叔尤;紫色土稻田生态系统钾素平衡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4年04期 |
10 |
陈胜梅;天长市耕地钾素下降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业;1998年08期 |
11 |
王晓慧;魏雯雯;曹玉军;刘双利;吕艳杰;吕超;王永军;高玉山;王立春;;我国北方高产春玉米品种钾素利用特性研究[J];玉米科学;2014年06期 |
12 |
白桦;曾思育;董欣;陈吉宁;;基于物质流分析的钾素流动与循环研究[J];环境科学;2013年06期 |
13 |
王千;张淑香;依艳丽;;硝酸钾和硫酸钾对番茄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及钾素吸收和生理利用效率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2年02期 |
14 |
张君;张润生;段玉;妥德宝;赵沛义;李焕春;安昊;;油用向日葵钾素吸收、分配和积累规律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0年05期 |
15 |
王若焱;朱忠彬;梁永江;;烤烟杂交品种金海一号钾素积累特征[J];中国烟草科学;2008年05期 |
16 |
杨波;任万军;杨文钰;卢庭启;肖启银;;不同种植方式下钾肥用量对水稻钾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杂交水稻;2008年05期 |
17 |
盛晋华,刘克礼,高聚林,任珂,隋启君,姜波;旱作马铃薯钾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J];中国马铃薯;2003年06期 |
18 |
殷志遥;黄丽;薛斌;黄雅楠;李小坤;鲁剑巍;;连续秸秆还田对水稻土中钾素形态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