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冬小麦估产的遥感数据同化技术研究
【摘要】:及时准确掌握作物长势与产量等农情信息对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传统常规区域农情信息统计调查与监测手段存在时效性、经济成本和准确性等方面的不足,较难反映出区域作物时空变化信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管理对农情监测信息的需求。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遥感数据同化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有效手段。但作物模型数据同化研究起步较晚,在业务化应用中还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特别是,作物参数遥感反演、数据同化算法与作物模型耦合、同化系统的信息不确定性及其业务应用的可行性等问题。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些关键问题有助于改进农情遥感监测业务化水平,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的工作。
本研究以CERES-Wheat作物生长模型同化系统构建与实现为研究核心,主要从作物模型参数敏感性与不确定性、同化参数LAI遥感反演、基于四种同化算法(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粒子滤波PF、本征正交分解四维变分算法POD-4DVar、复合型混合优化算法SCE-UA)的CERES-Wheat作物产量遥感同化系统构建、同化结果精度验证、作物产量遥感同化系统业务化运行可行性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和讨论。主要研究结论为:
(1)模型参数敏感性与不确定性分析是作物模型本地化和选择最佳区域化优化变量的有效方法。通过CERES-Wheat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获取了模型本地化的关键作物参数。同时,以衡水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实例,筛选出估产的最佳区域优化变量,即施肥和灌溉日期、施肥量、灌溉量、播种密度、播种日期和播种深度。该研究结果将服务于作物模型同化方案构建。
(2)研究改进了植被LAI反演方案,成功应用HJ CCD影像数据反演了试验研究区冬小麦LAI。应用地面实测反射率数据反演冬小麦LAI结果与同步测定LAI的线性R2为0.88,RMSE为0.31,相对误差RE为8.45%。应用遥感反射率数据反演冬小麦LAI结果与实测值的R2为0.77,RMSE为0.43,RE为17.43%。与目前现有的LAI产品相比,本研究反演的冬小麦LAI结果得到较大改善,满足区域作物遥感数据同化估产研究的基本需求。
(3)通过基于EnKF、PF、POD-4DVar、SCE-UA四种同化算法的作物模型同化方案的比对表明,遥感同化估产系统均改善了冬小麦模拟过程,提高了估产精度。估产精度以EnKF方案最优,以SCE-UA方案最差;计算效率以POD-4DVar方案最高,以SCE-UA方案最低。四个方案同化衡水地面试验站点实测冬小麦LAI时序数据的估产结果与实测产量的 分别为0.57、0.51、0.52、0.22,RMSE分别为454kg·hm~(-2)、483kg·hm~(-2)、476kg hm~(-2)、1281kg hm~(-2),RE分别为5.30%、5.60%、5.49%、15.24%。地面站点估产试验表明四个同化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上述四个方案同化遥感反演的衡水地区冬小麦LAI时空数据的区域估产精度以EnKF、POD-4DVar方案最优,PF方案其次,SCE-UA方案最差。四个方案的区域估产结果与统计结果的RMSE分别为561kg·hm~(-2)、753kg·hm~(-2)、1123kg hm~(-2)、2483kg hm~(-2),RE分别为7.29%、10.37%、17.40%、41.16%。折中考虑估产精度和计算代价,POD-4DVar方案是区域作物估产业务化应用的理想选择。
(5)通过同化两个数据源(HJ CCD、MOD09A1)反演的五个空间分辨率级别(1km、2km、4km、8km、16km)的研究区冬小麦LAI时空数据的区域估产试验研究表明,LAI数据空间分辨率增加不会明显改善区域冬小麦估产精度,四个方案分别同化五个空间分辨率级别LAI数据的估产精度误差变化幅度不大,平均在0.36%~0.85%之间。应用HJ LAI和MOD09A1LAI两种数据的同化估产精度相当。需综合考虑估产精度和计算代价,选择合适空间分辨率和数据源的遥感数据,以满足区域作物估产业务化需求。
本研究系统分析和探讨了目前三类主流同化方法在区域作物估产中的应用潜力,深入研究了区域作物数据同化系统构建的关键核心技术,包括作物参数遥感反演方法改进、同化算法与作物模型耦合开发、同化估产精度与不确定性分析等,提出了作物生长模型同化系统业务化应用的优化方案。这些研究结果和结论为今后业务化系统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
|
|
1 |
刘慧敏,李卫婷;干旱对运城冬小麦的影响[J];山西气象;2003年03期 |
2 |
李鑫;;冬小麦“三改”创高产[J];河北农业科技;2008年17期 |
3 |
王位泰;张天峰;马鹏里;蒲金涌;吕峰平;黄斌;;甘肃陇东黄土高原秋季冬小麦异常旺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08年09期 |
4 |
孙庆阳;;浅析干旱对南阳市冬小麦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6期 |
5 |
侯银平;;探讨冬小麦的管理与病虫害的防治[J];北京农业;2012年33期 |
6 |
禾青;;关于冬小麦持续增产问题的初步调查[J];西藏农业科技;1978年Z1期 |
7 |
章玉林,董玉坤;冬小麦施用化肥试验结果[J];新疆农业科技;1982年02期 |
8 |
刘东海;;西藏冬小麦的发展及其经验教训[J];西藏农业科技;1991年02期 |
9 |
刘万代,李大良,裴卓强,王站立,袁祖丽;剪除地上部分对冬小麦效应研究[J];河南科学;1996年03期 |
10 |
党建友;冬小麦肥水管理措施[J];山西农业;1998年09期 |
11 |
李耀邦,王伟新,王琎;陇东冬小麦产量与500hp高度及海温的相关分析[J];甘肃农业;1999年09期 |
12 |
解思波;李丙新;宿居强;;冬小麦高产培育浅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26期 |
13 |
吴静,刘宝存,孙明德;冬小麦对硫的吸收及在体内的分布规律[J];华北农学报;2000年03期 |
14 |
裴雪霞;党建友;吴俊兰;;冬小麦锰、锌、铜营养研究现状[J];小麦研究;2000年02期 |
15 |
霍治国,白月明,温民,陈林;冬小麦干旱综合防御集成技术推广试验研究[J];气象科技;2001年01期 |
16 |
赵建萍;庆阳地区冬小麦种子工作现状与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1年11期 |
17 |
刘庆春,石兰瑛;2001年冬小麦减产的气象条件分析[J];山西气象;2001年03期 |
18 |
裴雪霞,党建友,王姣爱,姬虎太,张定一,吴俊兰;钾、锌、锰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2年02期 |
19 |
熊建喜,朱文苹,毕显杰;冬小麦覆膜穴播栽培技术初步研究[J];新疆农垦科技;2002年04期 |
20 |
雷震宇,裴雪霞;钾、锌、锰配施在冬小麦上的效应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