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白粉病主要流行区病原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摘要】:由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真菌病害,也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发病面积最大、危害损失最重的常发性病害。其病原物小种多、变异快、侵染时期长、气流传播、适应范围广,群体结构较为复杂。为了对病菌毒性基因变化动态及抗病基因的抗性丧失作出早期预测,从分子水平揭示病原菌群体遗传变异和区间传播规律,为制定更为有效的病害控制策略提供基础,本研究利用一套鉴别品系,分析病原菌群体对现有已知抗病基因的毒性频率,明确其毒性结构,利用中性遗传标记探索不同流行区病原菌群体分子遗传结构,并结合高空气流的轨迹分析,寻找病菌孢子远程传播的佐证。
小麦白粉菌标样于2010年和2011年采集于我国西南(贵州、重庆、四川)、西北(青海、甘肃、陕西)、中部(湖北、安徽、河南)和华北(河北、北京)4个流行区11个省市,经两次单孢子堆分离纯化,共获得674份试验菌株。利用34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品种(系)对其中418份菌株进行苗期毒性测定,采用AOX、PKA、PPA三个基因位点的SNPs标记对674份菌株进行分子遗传结构的研究,并应用Hysplit_4软件对两年病菌孢子春季迁移的气流轨迹进行分析。现将试验获得的结果总结如下:
(1)明确了2010年和2011年我国小麦白粉病主要流行区病原菌群体的毒性结构。
同一年度不同省市群体间毒性结构基本相似,个别毒性基因频率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同省市群体年度间毒性水平略有上升或下降。两年中供试群体对抗性基因Pm1a、Pm3a、Pm3b、Pm3c、Pm3e、Pm5a、Pm6、Pm7、Pm8、Pm17、Pm19、Pm25和Pm34的毒性频率整体上均在55%-100%之间,说明与之对应的毒性基因分布较广,抗性基因抗性较差,在生产上已不能作为抗源使用。含Pm12、Pm13、Pm16和Pm21等基因的品种在两年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性,可作为当前我国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有效抗源加以利用。
(2)从毒性上揭示了我国小麦白粉菌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和较低的遗传分化。
毒性分析结果显示,每个菌株对9-29个Pm基因表现出致病性,菌株毒谱较宽。两年测试群体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是0.274和0.268,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408和0.399,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分别为94.12%和82.35%,表明我国小麦白粉菌群体具有较高的毒性多样性。PopGen软件遗传分化分析两年结果均显示,低于10%的变异存在于群体间,超过90%的变异来自于群体内。AMOVA分析表明,区组间、区组内群体间及群体内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88%以上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PCA主成分分析显示,菌株群体间交叉并存,各群体内菌株分布既集中又分散,再次说明病原菌群体间低水平分化而群体内高水平变异。
(3)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我国小麦白粉菌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三个基因片段的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拼接序列全长2316bp,排除gaps和缺失位点45个,共发现19个变异位点,其中单一信息位点7个,简约信息位点12个。两年共检测到45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1和H2分布范围最广,占整个样本的44.8%。稀有单倍型共计15种,占整个样本的3.26%。群体单倍型多样度Hd值两年分别为0.8592和0.9027,表明我国小麦白粉菌群体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4)探索了我国小麦白粉菌群体分子遗传结构。
单倍型的NJ系统发育树和网络关系进化图显示,单倍型的分布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地理族群,各地理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相对比较低。回归分析表明群体分子遗传变异存在一定程度的地理分化。AMOVA分析显示,区组间、区组内群体间及群体内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两年中分别有92.44%和73.01%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揭示地理隔离不是造成我国小麦白粉菌群体间遗传分化的主导因素。核苷酸错配分布呈现多峰模式,且中性检验Tajima’s D值(-0.84732)与Fu’s Fs值(-40.768)均不显著(P0.05),说明我国分布的小麦白粉菌群体在较近的历史时期内没有经历过群体扩张事件,群体大小保持相对稳定。
(5)证实了病原菌群体间存在病菌的重组和迁移。
DnaSP分析检测到最小重组事件数为5,表明群体中存在有性重组。群体间基因流两两比较分析显示,大多数Nm值均高于4,甚至远大于4,表明基因交流十分频繁。高频次单倍型的广泛分布,同样说明不同地区间菌源有迁移;而稀有单倍型的发现,表明群体内存在独立进化。利用Hysplit_4软件对两年春季菌源迁移的气流轨迹进行分析,结果均表明,西南菌源主要影响西南、西北、中部和华北麦区,西北菌源主要影响西北、中部、华北和四川麦区,中部菌源主要影响中部和华北麦区,华北菌源主要影响华北和东北麦区。此结果与基因流的检测值互为印证,再次证实我国小麦白粉病主要流行区病原菌群体既存在远距离传播又具有本地进化,也为小麦白粉菌能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完成其周年侵染循环这一理论推断提供了分子和高空气流的佐证。
(6)明确了我国小麦白粉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中心。
毒性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度分析表明,我国西南和西北群体其遗传多样性总体评价要比中部和华北群体高,特别是重庆、四川和甘肃群体,其单倍型数目多、类型广,且分别与其他省市群体存在高强度的基因流。春季菌源迁移轨迹分析同样表明,西南和西北菌源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全国其他流行区。据此,我们推断,西南麦区和甘肃麦区为我国小麦白粉菌遗传多样性中心。
|
|
|
|
1 |
吴明藻;燕嗣皇;胡贵棋;;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研究初报[J];植物病理学报;1983年02期 |
2 |
李伯宁;周益林;段霞瑜;;小麦白粉病与温度的定量关系研究[J];植物保护;2008年03期 |
3 |
叶殿秀;汪毓才;;小麦白粉菌对远程传输的适应性[J];陕西气象;1990年02期 |
4 |
杨家书,曹远银,王志民,于泉林,杨英慧,杨乃成,齐永志;中国东北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Dc.speer)毒力频率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
5 |
何文兰,宋玉立,张忠山,何家泌;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 Ⅻ.小麦白粉病的研究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8年12期 |
6 |
朱建祥;王洪达;吴伟芬;;安徽省小麦白粉菌毒性频率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1987年02期 |
7 |
王锡锋,何家泌;小麦白粉菌的联合致病性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1988年02期 |
8 |
吴禹,张子君;我省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及防治[J];辽宁农业科学;1997年01期 |
9 |
刘万才,邵振润;我国小麦白粉病发生演替的成因及趋势浅析[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5年06期 |
10 |
王龙,王生荣,甘丽萍;甘肃中西部春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05年01期 |
11 |
陶家凤;文成敬;张敏;秦芸;苏赵;;小麦白粉菌对几种禾本科植物侵染的观察[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85年02期 |
12 |
何家泌,宋玉立,何文兰,张忠山;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 Ⅷ.小麦品种和小麦白粉菌的相互作用[J];河南农业科学;1998年08期 |
13 |
郭爱国,刘国胜,张凤国,朱之堉,王贺军,张书敏;河北省小麦品种(系)与河北省小麦白粉菌相互作用初报[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
14 |
林晓民;侯文邦;周丽鸿;;小麦白粉菌在小麦属以外的寄主范围[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1991年04期 |
15 |
吴明藻,燕嗣皇,胡贵棋;小麦白粉菌的越冬越夏及有关生物学特性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1984年03期 |
16 |
何世川,林代福;染色鉴定小麦白粉菌子囊孢子死活的探讨[J];植物保护;1984年01期 |
17 |
迟文娟;曹远银;刘文玉;张崇;;小麦品种的抗白粉病基因推导[J];湖北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
18 |
唐玉兰;刘泉姣;张柏松;;山东省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鉴定[J];山东农业科学;1991年05期 |
19 |
冯锋;小麦抗白粉病育种的现状与展望[J];农业新技术;1991年01期 |
20 |
李隆业,黄元江;小麦白粉菌群体的毒性基因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