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后UV-C处理对水果营养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及相关机理研究
【摘要】:短波紫外线辐照(UV-C)是一种简单、安全、无污染的果实采后处理方法,能够保持和改善果实贮藏期间的品质,促进多种果实酚类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增加和抗氧化活性的提高,但对果实产生的效应因果实种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软枣猕猴桃、山楂、樱桃等都是富含酚类物质的水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青睐。本文主要研究了软枣猕猴桃、山楂和樱桃经采后UV-C辐照处理后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在贮藏期间的变化,探讨利用采后UV-C处理增强其营养品质的可行性,确定适宜处理剂量和效应时间,并初步探索UV-C处理生物效应的相关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软枣猕猴桃经采后不同剂量的UV-C处理后,其在室温贮藏和冷藏过程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和还原糖含量增加,可滴定酸含量降低,果实硬度保持较好,总酚、总黄酮、总花色苷等酚类物质含量增加,且室温贮藏期间的抗氧化能力也有明显提高。结果显示,室温贮藏条件下经4.2kJ/m2UV-C处理后贮藏5 d果实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提高最为显著,此时果实总酚、总黄酮、总花色苷含量分别增加了26.2%、69.9%和109.0%,DPPH清除率和还原力分别比对照提高22.6%和24.6%。冷藏条件下,经1.05 kJ/m2UV-C处理后贮藏3 d果实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有显著提高,总酚、总黄酮、总花色苷含量分别增加了14.1%、10.3%和20.5%,DPPH清除率和还原力分别比对照提高6.1%和8.1%;由上述结果可知,利用采后UV-C处理提高软枣猕猴桃的营养品质和抗氧化活性有效可行。(2)山楂经不同剂量UV-C处理后,室温贮藏期间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未有明显变化,还原糖含量贮藏3-6 d时有所降低但贮藏结束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果实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在处理后0 h和4 h时有明显提高,其余时间多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高剂量的(4.2 kJ/m2)UV-C处理更有利于果实中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提高,其最佳效应时间为处理后4 h,此时总酚含量增加了15.0%,DPPH清除率和还原力分别比对照增加12.6%和12.2%。通过采后UV-C处理方式提高山楂功能活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UV-C处理山楂产生并保持高酚类物质含量的效应时间较短,酚类物质增加量有限,还需进一步研究。(3)樱桃经不同剂量UV-C处理后,室温贮藏期间果实可滴定酸含量降低延缓,还原糖含量增加,总酚、总黄酮和总花色苷等酚类物质含量增加,抗氧化能力显著增强。综合各指标得出,室温贮藏条件下2.1 kJ/m2的UV-C处理最有利于果实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增加,其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在贮藏6 d后达到最大,分别比对照增加35.7%和16.0%,花色苷含量在贮藏8 d后达到最大,此时比对照增加60.6%,DPPH清除率在贮藏6 d后比对照增加了20.9%,还原力在贮藏8 d后比对照增加11.7%。由上述结果可知,采后UV-C处理提高樱桃果实贮藏期间的营养品质和抗氧化活性有效可行。(4)2.1 kJ/m2UV-C处理下,樱桃果实中与酚类物质合成有关的苯丙烷代谢关键酶PAL、C4H和4CL活性增强,相关基因在处理后24-192 h内上调表达,可能是采后UV-C处理促进果实中酚类生物活性物质的积累和抗氧化活性提高的主要原因。
|
|
|
|
1 |
赵爱云,胡博路,杭瑚,尹佩玉;部分植物抗氧化活性的初步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0年03期 |
2 |
姜爱莉;茶多酚对几种油脂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0年04期 |
3 |
张希琴;海产品中抗氧化物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1年02期 |
4 |
胡迎芬,孟洁,胡博路;紫叶李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2年08期 |
5 |
田迪英,杨荣华;不同热处理对蔬菜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年06期 |
6 |
陈玉霞;郭长江;杨继军;韦京豫;吴健全;;烹调对常见蔬菜抗氧化活性与成分的影响[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8年03期 |
7 |
吴非;李悦;曾婷;;发芽豆制品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9年09期 |
8 |
赵佩瑾;槐玉枝;刘嘉坤;;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蔬菜的抗氧化活性[J];食品与药品;2011年01期 |
9 |
王彦兵;张迪;刘绣华;刘小强;杨静;;茶多酚-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抗氧化活性[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
10 |
谢笔钧,胡慰望;食品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及机理研究[J];精细化工;1990年02期 |
11 |
萧伟祥,王勇,李纯,宛晓春;茶黄色素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安徽农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
12 |
张逸伟;许敏;林东恩;;抗坏血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氧化活性[J];合成化学;2013年06期 |
13 |
詹沛鑫,李庆生;花生壳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四川轻化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14 |
赵继红,梁宇,颜达予;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结构因素[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15 |
陈平,王惠钢,楼辉,郑小明;催化加氢在恢复茶多酚抗氧化活性中的作用[J];茶叶科学;2003年01期 |
16 |
余小林,林薇,徐步前;不同处理对数种果蔬抗氧化活性稳定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4年06期 |
17 |
朱玉昌;焦必宁;付陈梅;;市售橙汁类饮料总抗氧化活性的比较[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年05期 |
18 |
王建国;汪敬武;;流动—化学发光法比较三种物质的抗氧化活性[J];食品科技;2007年07期 |
19 |
曾军;石国荣;;天然产物抗氧化活性的测定方法和原理[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2期 |
20 |
吴非;刘丽平;曾婷;;发酵豆制品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