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抗枯萎病基因FOC1的功能分析与抗病材料的快速创制
【摘要】: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 L.)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的一种重要的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甘蓝枯萎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严重影响着甘蓝的产量和品质,并难以通过药剂等措施来防治,培育抗病品种是应对甘蓝枯萎病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的方法将甘蓝抗枯萎病基因FOC1导入高感枯萎病的甘蓝自交系材料,以期转化后的感病材料获得枯萎病抗性,验证FOC1基因的抗病功能;利用亚细胞定位实验明确FOC1编码蛋白的性质,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目的蛋白的组成、结构及可能的生物学功能和参与的生物学途径进行预测分析,为探明抗病基因的抗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综合运用小孢子培养、全基因组背景选择和抗性特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骨干亲本01-20进行枯萎病抗性转育,以期快速获得优良抗病育种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本课题11份高感枯萎病甘蓝自交系材料的筛选,其中由XW自交系获得的外植体材料褐化程度最低,分化出芽率最高,是用于遗传转化的优良受体材料。将抗枯萎病基因FOC1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入甘蓝自交系材料XW,共获得6株阳性植株,对阳性植株进行PCR检测,有4株扩增出目的片段,经RT-PCR检测,FOC1基因在这4棵阳性植株中均显著高表达;经人工接种鉴定,在接种后第10d,对照组感病甘蓝材料发病明显,转基因阳性植株未见发病症状,初步验证候选基因FOC1的抗病功能。2、经亚细胞定位实验,将FOC1编码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内,判定为核蛋白。经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目的蛋白是一种亲水性蛋白,不存在跨膜区和信号肽识别位点,蛋白二级结构中包含有较多的无规卷曲结构,是典型的TIR-NBS-LRR类的抗病蛋白,可能参与信号转导途径,并具有调控蛋白结合和ADP结合的功能。3、根据亲本01-20(HS)和96-100(HR)的全基因组重测序信息设计并筛选获得24对背景分析标记,利用枯萎病候选基因FOC1的序列位置信息开发出与其紧密连锁且通用性强的SSR标记Frg13,利用小孢子培养获得的抗病DH系材料D134作为抗性供体亲本,结合前景和背景筛选通过回交的方式将枯萎病抗性成功转育到骨干亲本01-20中,创制了骨干亲本抗病导入系YR01-20,显著提高了育种效率,并为甘蓝抗枯萎病育种工作提供了优良的育种材料。
|
|
|
|
1 |
;无公害食品 甘蓝类蔬菜[J];河北农业;2002年03期 |
2 |
司凤举;司越;;甘蓝类蔬菜黑根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村百事通;2009年12期 |
3 |
杨安平;张恩慧;王莎莎;白延红;许忠民;;甘蓝类蔬菜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07期 |
4 |
陈其煐,郭海丹,刘发敏,肖建国;陆地棉不同品种苗期含糖水平与抗枯萎病的相关性[J];中国农业科学;1988年02期 |
5 |
张光明,王冰;黄瓜抗枯萎病筛选及有关问题研究初报[J];中国蔬菜;1989年02期 |
6 |
李秀章,朱绍琳,李宗岳,华国雄,王庆华;抗枯萎病品种——苏棉1号[J];中国棉花;1989年01期 |
7 |
张久绪,李成葆,刘士庄,章云,许吕;兔血凝集反应测定棉花抗枯萎性影响因子研究[J];中国棉花;1989年03期 |
8 |
杨万荣;薄天岳;;胡麻品种资源抗枯萎病的筛选与鉴定[J];山西农业科学;1989年06期 |
9 |
陈茂春;;甘蓝类蔬菜常见病害的防治[J];山东农药信息;2015年04期 |
10 |
陈茂春;;甘蓝类蔬菜常见病害的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15年10期 |
11 |
冯雪;;甘蓝类蔬菜优质高产的施肥管理[J];种子科技;2011年01期 |
12 |
李建良;;甘蓝类蔬菜常见病害的症状与防治[J];农技服务;2006年07期 |
13 |
郑伟;李艳;谢勇;白颜静;郑浩;孙健;付晓雯;;高品质露地越冬甘蓝新品种楚甘662[J];长江蔬菜;2018年12期 |
14 |
李建良;;甘蓝类蔬菜常见病害的症状与防治技术[J];农业新技术;2006年03期 |
15 |
郑慧明;;甘蓝类蔬菜常见病害防治[J];农药市场信息;2002年19期 |
16 |
张莉,李国英,邱林;棉花品种抗枯萎病鉴定[J];新疆农业科学;2000年S1期 |
17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甘蓝类蔬菜作物项目组[J];江苏农业学报;2005年04期 |
18 |
浦同文;稻后田种植冬甘蓝类蔬菜效益高[J];云南农业;1996年09期 |
19 |
;棉花抗枯萎病新品种“86—1号”[J];农业科技通讯;1978年01期 |
20 |
孙志强;;甘蓝类蔬菜优质高产施肥管理[J];河北农业;201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