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产量潜力22.5 t hm~(-2)玉米理想株型及群体结构研究

刘广周  
【摘要】:我国新疆奇台地区(89°34′E,44°12′N)具有良好的光热资源,在近15年的高产探索过程中,本研究团队共选用约300个玉米品种,在无水肥胁迫的理想条件下开展高产潜力探索,结果显示不同基因型品种之间产量差异显著,最高产量超过22.5 t hm~(-2),但有些品种的产量低于15 t hm~(-2),产量差异在50%以上。本研究选择近10年在不同年份获得全国高产纪录的6个品种,对其株型与冠层结构、氮素吸收和分布及群体最适叶面积指数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3年登海618产量潜力突破22.5 t hm~(-2),2014和2015年在12万株/hm~2和13.5万株/hm~2密度下对其株型和冠层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提出实现高产的株型和冠层结构特征:花后和成熟期的物质积累量分别为20 t hm~(-2)和36.5 t hm~(-2),营养器官的物质转移率两年平均为8.7%,收获指数平均为0.54;两年平均吐丝期最大叶面积指数为7.53,穗上和穗下叶面积分别为3.99×10~3 cm~2和1.9×10~3 cm~2,穗上和穗下叶面积空间密度分别为0.17 cm~2 cm~(-3)和0.08 cm~2 cm~(-3);穗位和底部透光率分别为3.7%和1.1%,群体消光系数为0.63;株高和穗位高度分别为287 cm和113 cm;穗上和穗下叶向值分别为51.9和49.2。2、选用22.5t hm~(-2)产量水平的登海618,同时结合文献分析研究不同产量水平下氮的吸收特征,并对高产玉米冠层内光辐射和氮的分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氮的吸收量与玉米籽粒产量显著相关;然而随着籽粒产量的增加,成熟期生产每吨籽粒所需的吸氮量和籽粒氮浓度有降低的趋势;吐丝期氮浓度随着冠层高度的升高而增加,与光辐射的变化一致。因此认为,叶片直立、花后吸氮量较高的玉米品种,能够协调和优化不同冠层层次的光辐射和氮的分布,进而提高高密度生产条件下的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3、通过对6个获得全国高产纪录的品种SC704、郑单958、良玉66、先玉335、登海618和MC670形态特征研究发现,随着产量潜力的提升,高产玉米品种的株高和穗位高显著降低,穗位高度比(高产品种:0.35—0.36)也显著降低;穗上茎叶夹角(15.0°—17.6°)、穗下茎叶夹角(30.5°—32.4°)及吐丝期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降低;而穗上部的叶片数、穗上节间长度、叶面积空间密度及穗上叶向值、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冠层底部(3.2%—3.8%)和穗位(18.6%—19.4%)的透光率也随着产量潜力的提升而增加。以上这些特征的改变,使得高产潜力品种在高密度下冠层内有更好的光分布。基于此,提出22.5 t hm~(-2)高产玉米“理想株型”结构特征参数,为高产育种提供借鉴。4、在高密度条件下通过对不同株型的玉米品种郑单958和登海618进行去叶,以创造不同叶面积指数的群体,结果表明吐丝后适当的去除叶片可以提高玉米产量,高密度群体存在叶片冗余问题。两年试验中最高产量的处理平均叶面积指数为5.9(郑单958平均为5.6,登海618平均为6.2)。在去叶以后,品种郑单958的光分布、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花后物质积累增幅均大于登海618。在未来品种选育时,对于株型紧凑的品种,建议减小上部叶片的叶面积或者叶片数,吐丝后下部叶片能够快速衰老,从而改善冠层光分布;但是对于株型更紧凑的品种,建议加速吐丝后下部叶片的衰老以减少后期叶片的呼吸消耗。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宋钟伍;;黑龙江省发展黑豆生产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J];北方园艺;1987年03期
2 Y.Kebede;谢凤周;;埃塞俄比亚高粱研究简况[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87年06期
3 刘志勇,陈洪斌,周正卿;利用玉米受精至籽粒成熟阶段杂种优势,增加单交种的产量潜力[J];种子;1988年03期
4 周正卿;陈洪斌;刘志勇;;利用玉米受精至籽粒成熟阶段杂种优势,增加单交种的产量潜力[J];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5 S.R.Waddington;莫鉴国;;提高墨西哥西北部普通小麦的产量潜力[J];麦类作物学报;1988年01期
6 Pramod Kumar Aggarwal ,张联社 ,毛可奇;东南亚小麦生产之潜力及制约因素[J];麦类作物学报;1989年05期
7 D.D.Devi;熊仿秋;;旱地高粱生产力的生理学分析[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89年01期
8 钟克友,梁秀兰;广东省玉米产量潜力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2000年02期
9 如春;荔枝经济产量潜力和速生丰产栽培[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1999年06期
10 ;果园的产量潜力,果园设计的一个任务[J];辽宁果树;1978年01期
11 M.P.Reynolds;M.van Ginkel;B.Skovmand;杨春玲;韩勇;李晓亮;贾秀勇;;提高小麦产量潜力性状论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12 M.P.Reynolds;E.Dcereds;K.D.Sayre;R.A.Fischer;高家明;孙建伟;李世林;;现代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与低竞争性株型的关系[J];麦类文摘;1995年04期
13 毕国昌;小麦的产量潜力[J];北京农业科技;1981年04期
14 庞启华;进一步提高四川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育种途径和方法[J];种子;1998年03期
15 王法宏;;山东小麦的产量潜力及持续提高产量的关键技术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5期
16 庞启华,李生荣,余敖,黄光永;进一步提高四川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遗传改良策略[J];西南农业学报;1998年S2期
17 宋宏超,任明全,康明辉,周阳;豫麦16的选育特点及其产量潜力[J];华北农学报;1994年03期
18 王法宏,赵君实,刘和平;冬小麦不同产量潜力品种茎秆和旗叶表皮组织结构的比较研究[J];作物学报;1995年02期
19 黄竹;刘继学;于亚雄;杨金华;程加省;丁礼云;王志伟;;云南省不同时期小麦品种产量潜力和产量性状差异性的初步分析[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1年01期
20 唐永金;四川小麦品种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麦类作物学报;199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美玲;李林志;孙晓辉;辛庆国;孙恒欧;李集全;赵明;陈永娜;于经川;姜鸿明;殷岩;;鲁东地区冬小麦产量潜力的研究[A];2018年山东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2 刘涛;杨晓光;;气候变化对吉林梨树玉米和小麦产量潜力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3 胡承霖;;安徽江淮生态区小麦产量潜力和持续增产技术[A];第十五次中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高震;梁效贵;赵雪;张莉;林珊;申思;周丽丽;周顺利;;华北地区春夏玉米产量限制因素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5 肖世和;张秀英;闫长生;海林;;论超级麦育种[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6 蒋云;张洁;陈谦;宣朴;王颖;尹春蓉;郭元林;;不同年代川辐小麦品种的性状分析[A];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C];2017年
7 黄宗洪;;贵州省一季中稻区杂交水稻的产量潜力与粮食安全[A];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英华;王志敏;周顺利;刘娜;余鹏;刘云鹏;奚文星;;关注国际小麦研究的几个热点[A];第十五次中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陈小荣;肖自京;孙嘉;钟蕾;朱昌兰;彭小松;贺晓鹏;傅军如;欧阳林娟;贺浩华;;生育前期变密条件下双季杂交早稻不同产量潜力品种群体自动调节力的差异性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王学芳;田建华;董育红;关周博;张忠鑫;;紧凑型甘蓝型油菜产量潜力及高产结构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C];201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广周;产量潜力22.5 t hm~(-2)玉米理想株型及群体结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敖和军;超级杂交稻产量潜力实现的途径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3 袁伟玲;不同基因型水稻形态及生理特性对其产量潜力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肖永贵;山东小麦产量性状遗传进度与骨干亲本周8425B的分子解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赵锦;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玉米产量潜力及提升空间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6 卜令铎;旱地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体系构建、评价及区域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7 马均;不同穗重型水稻的形态、理生化特性及产量潜力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2年
8 高烽焱;控制水稻粒型基因GLW2的功能验证及调控机理[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科;玉米产量潜力增进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2 严崇虎;不同产量潜力双季杂交稻品种单株产量构成因素间补偿效应的差异性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3 周存力;辽宁省水稻增产潜力估计与氮肥利用率变异机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4 李伟;基于玉米生长模型的吉林省春玉米产量潜力与产量差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易振波;不同超级杂交稻品种产量形成特征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6 谭飞泉;“协调型”小麦新品种的产量潜力与构成及其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7 王海彬;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抗倒伏特性比较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7年
8 刘灵燕;灌浆期干旱及复水对不同产量潜力双季稻品种产量和有关生理指标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9 王斐;宁夏引黄灌区高产(1000~1200kg/667m~2)玉米不同品种、密度下农艺性状及产量潜力的研究[D];宁夏大学;2013年
10 吴正锋;高油玉米源-库生理特性及产量潜力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湖南省粮食局 石少龙;小麦生产的未来[N];粮油市场报;2017年
2 邓霞 王曼玲;湖南研发成功“巨型稻” 亩产达900公斤[N];粮油市场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 乔地;向“超级小麦”冲刺[N];科技日报;2002年
4 水清;不同水稻品种产量潜力有差距[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5 记者 瞿剑;用常规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潜力巨大[N];科技日报;2008年
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马永平;玉米吨田核心技术要点[N];陕西科技报;2005年
7 本报特约分析师 吴小明;新粮上市前 小麦震荡偏弱[N];粮油市场报;2018年
8 记者 胡心洁;玉米晚收10天 每亩增产百斤[N];河南日报;2011年
9 记者  王建宏 马和亮;我区启动“超级小麦研究”项目[N];宁夏日报;2006年
10 王红艳;小麦要种好 品种选择很重要[N];河北科技报;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