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转型期中国反贫困机制与对策研究

曹文道  
【摘要】: 贫困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中国政府自建国以 来,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扶贫,是在改 革开放以后提出并逐步明确的。中国扶贫开发20年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5)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第二阶段(1986—1993)有计划、 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阶段;第三阶段(1994-2000)扶贫攻坚阶段。 中国的反贫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研究中国反贫困问题必须研究宏观 经济背景及其与贫困的相互关系。中国反贫困最大的背景就是中国反贫困战略的 制定和实施与中国经济转型期相一致。应当说,中国反贫困政策和战略的制定无 不打上转型的烙印,同时,转型发展对贫困和反贫困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转型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从不发达经济过渡到发达经 济,这两种过渡在中国现阶段是结合在一起的。转型期对中国反贫困的影响是深 入的,转型与发展相互促进,为中国大面积消除贫困创造了基本前提和条件;但 转型发展同样没有能够避免对消除贫困的消极影响,经济发展与扶贫具有不同的 本质和目标追求,而且增长的好处并不能自动惠及贫困群体。中国经济的高速增 长在缓解贫困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模型分析:GDP每增长1%,贫困发生率会 降低0.56个百分点。但是,经济增长对缓解贫困的作用,明显地受到经济增长的 地区和行业构成的影响。而且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增长并未在城乡居民之间进行 公平的分配,导致贫困集中与贫困加剧。 中国政府是反贫困资金的主要提供者。从1986年到1999年,中国政府安排 财政资金、信贷扶贫资金以及以工代赈资金等扶贫专项资金累计达到了1378.1亿 元。但在实施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扶贫资金不能直接到贫困户、使用效率低、用 于贫困县财政补贴资金比例过高、贷款回收率低、违规甚至违法操作等问题。 中国反贫困资源投放和使用中存在问题主要源于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对反贫 资源的配置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反贫资源配置和管理必然是一种政府行为。多 层次、多目标、多利益主体以及不计成本、不讲效率、不负责任是一种必然的结 果。因此,反贫困投资机制的创新必须彻底打破计划经济的机制,确实转移到市 场经济机制的轨道上来。第一、建立反贫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因为,扶贫资源的 有偿使用可以杜绝资源分配过程中的“寻租”行为,可以激发贫困者内在活力, 培养贫困农户的市场主体意识,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第二、建立可持续 性的反贫金融机制。其总体目标是通过促进贫困地区农村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 使更多的穷人可以持续地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从而实现脱贫致宫。其思路是: 在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农村合作金融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小额信贷,使得贫穷农 民无须抵押即可获得贷款,从而使穷人能够享受正常的金融服务,形成符合我国 贫困地区实际的金融扶贫新机制。这种机制可以实现了小额信贷和农村合作金 融的优势互补,可以更好地加快贫困地区农村金融的持续稳定发展;可以减少金 融风险,包括借贷风险和管理风险,甚至是政治风险;可以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可以实现机构财务上的持续性。第三、建立反贫投资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其中包 括(l)建立识别和动态监测贫困人口指标体系;(2)建立独立于扶贫机构的监 督机制;(3)建立项目全方位评估机制: 进行反贫困机制创新必须加速贫困地区的科技进步。科技部十五年科技扶贫 的实践证明:科技扶贫使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的理念、手段及方 法向落后贫困地区迅速地传括、渗透和扩散,融人贫困地区传统的生产力各要素 中去,从而引起生产手段的不断革新、劳动对象的不断扩大、劳动者的素质不断 提高,逐步改变和增强贫困地区的生产力系统功能,促进贫困地区技术进步和经 济发展,加快脱贫致宫的步伐。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科技扶贫将发挥越来越大的 作用。加快贫困地区的科技进步,必须:第一、贫困地区应把科技成果的引进、 消化、吸收和创新作为摆脱贫困的重要战略,努力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素质和能力; 第二、大力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第三、依靠科技进步振兴贫困地 区传统支柱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第四、健全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第五、建立 健全促进贫困地区科技进步的环境与机制. 贫困地区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政府应当发挥什么作用?贫困地区政府在 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加快农民脱贫致宜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但是,受到长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贫困地区政府在向市场体制 转型过程中往往难以适应,其行为表现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短期行为、随意 干预行为、封闭行为等等.因此,建立有效的反贫困机制必须正确界定政府的反 困职能。反贫困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政府职能必须提供基本社会服务设施,以确 保机会均等;确保人们对信贷等至关重要的资源享有平等机会:创造一个能够增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肖巍;反贫困是谋求全球化公平的当务之急[J];学术界;2005年03期
2 赵金昭;二十一世纪初叶我国反贫困战略构想[J];中国贫困地区;1999年08期
3 杨玉英,姚万禄;干旱地区如何实施可持续反贫困战略[J];发展;2002年11期
4 许雄奇,付涛;中国城市反贫困的金融方法思考[J];中国发展;2004年03期
5 顾佳怡;试论人力资本与反贫困[J];市场周刊.商务;2004年12期
6 颜廷武,雷海章;返贫困:反贫困的痛楚与尴尬[J];新疆农垦经济;2005年02期
7 谭必友;在200年的长时段中审视“退人还山”战略[J];经纪人学报;2005年02期
8 朱国城;;反贫困的经验结晶——读《梅州反贫困的实践与探索》一书的感悟[J];南方农村;2005年06期
9 宋林飞;高扬反贫困大旗[J];华人时刊;1997年04期
10 周毅;内陆与海洋齐飞:中西部地区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新思路[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11 ;卷首语[J];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09期
12 安树伟;21世纪初叶中国贫困形势与反贫困对策研究[J];中州学刊;2001年01期
13 张旺锋,陈怀录,迟守乾;西部大开发中的反贫困新论——以定西地区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14 郑小琦;中国反贫困三大重点[J];瞭望;2003年15期
15 岳子存;对甘肃反贫困实践的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6 黄海霞,石景才;消除贫困:一个世纪性的命题——在京专家与学者座谈引发的思考[J];瞭望;1997年07期
17 温来成;中外反贫困财政政策比较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18 安树伟;我国反贫困进程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J];经济地理;1998年02期
19 刘江生;中国反贫困初探[J];山区开发;1998年06期
20 郑海祥;一部扶贫开发理论的新力作——读《反贫困行为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冬梅;;国外反贫困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大洪;田开友;;反贫困:法经济学分析与法律机制的建构[A];2007年全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周腊梅;赵栋昌;;城乡二元格局背景下的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以贵州盘县为例[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汪三贵;;反贫困与政府干预[A];中国扶贫论文精粹[C];2001年
5 刘多;卿文波;;和谐社会下我国反贫困的责任伦理诉求[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6 马俊峰;;当代中国哲学的转向与转型[A];2004年学术前沿论坛哲学分会坛论文集[C];2004年
7 袁艳;;试论1958年委内瑞拉的政治民主化转型[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杨帆;;现代政治文明建构过程中的城市规划转型——城市规划及城市规划理论研究该向何处去[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9 徐丽娟;;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中的几个观念问题[A];中国铁道学会物资管理委员会物流科学与技术暨信息工程与电子商务学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瑞昌;;中国反贫困的国际视野与人类观念[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文道;转型期中国反贫困机制与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2 王大超;转型期中国城乡反贫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4 徐道稳;中国社会政策转型研究[D];南开大学;2007年
5 孔洪刚;执政党理念下新闻媒体的转型[D];复旦大学;2006年
6 王朝明;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7 阮宗泽;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东亚安全[D];外交学院;2005年
8 凌郁之;走向世俗[D];复旦大学;2005年
9 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凤玉;美国师范教育机构的转型:历史视野及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江;民族地区贫困与反贫困的教育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郭增加;论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D];延边大学;2004年
3 李坚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儿童文学的转型[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阎秀芝;关于中国文化转型的探讨[D];苏州大学;2004年
5 张丽;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方向的探索[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6 李兵帅;现代公民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巴必奇·马尔科;塞尔维亚新闻业的转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明霞;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与经济体制转型的历程及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温国承;厦门象屿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目标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俞红政;嘉兴经济开发区转型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屹;反贫困已成世界安定之关键[N];经济日报;2003年
2 王曙光;金融反贫困 筑就新农村[N];学习时报;2009年
3 南方日报记者 陈清浩 谷立辉;广东力度空前展开反贫困[N];南方日报;2010年
4 舒展;反贫困[N];大众科技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周黎兵 赵勇军 实习生 邓丽娟;贵州反贫困的典型样本[N];贵州日报;2010年
6 记者 田新元;我国反贫困面临新形势[N];中国改革报;2007年
7 王石川;反贫困的前提是反权利贫困[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8 肖巍;反贫困 重在能力增进[N];学习时报;2009年
9 辛略;中国反贫困应有新战略[N];团结报;2000年
10 记者 王春华 曾平;全球经验揭示反贫困关键要素[N];中国改革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