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2H染色体上的α-淀粉酶抑制蛋白基因Isa-H1向普通小麦的导入、鉴定及表达
【摘要】:
小麦成熟期穗发芽(Pre-harvest Sprouting,PHS)是世界性小麦自然灾
害,指小麦在收获前遇到阴雨或潮湿环境下的穗上发芽。在整个穗发芽的进
程中,多种水解酶的活性得到提高,特别是α-淀粉酶活性的提高,对胚乳中
淀粉的分解能力增强,严重限制了面粉的加工利用。大麦2H染色体长臂上
携带有α-淀粉酶抑制蛋白基因Isa-H1,将这一基因导入小麦并研究其表达抑
制情况,结果如下:
1.通过基因组原位杂交,解析了CSph1b×BetzesCS+2H杂种组培SC_2
代15份材料的遗传组成,其中X99-1、X99-3为二体缺体2H三体,X99-2、
X99-9为单体异代换系,X99-4、X99-5、X99-7、X99-11、X99-12、X99-14
为二体异代换系,X99-13为代换易位系。
2.经中国春重双端体DDT2A、DDT2B及DDT2D测交及RFLP分析,
鉴定出一套小麦-大麦2H二体异代换系,其中X99-4、X99-5为A代换即
2H(A),X99-11、X99-12、X99-14为B代换即2H(B),X99-7为D代换即
2H(D);同时明确了代换易位系中代换所涉及的染色体为2H/2B;小麦第二
部分同源群短臂探针psr131可作为追踪大麦2H染色体的RFLP标记。
3.代换系2H(A)、2H(B)和2H(D)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s
MI)具21Ⅱ的频率分别为92.56%、94.12%和95.41%,表明3个代换系染
色体基本构型为21Ⅱ,在细胞学上是稳定的。
4.代换系2H(B)、2H(D)的穗长、每株穗数、每穗粒数及籽粒大小等农
艺性状均好于CS。2H(A)、2H(B)和2H(D)的不育率分别为40.44%、20.30%
和21.82%。大麦2H染色体对小麦第二同源群B、D染色体的缺失有较好的
补偿能力。
5.CSph1b×CS+Betzes2H杂种组培当代以高达12.5%的频率获得了小
麦-大麦2H单体异代换系,对其继续进行选择,在SC_3代获得了2H二体异
代换系2H(B)。利用大麦2H染色体上的STS长臂引物aABC252及短臂引
物aABC454对2H(B)×CS杂种组培后代SC_1及SC_2进行筛选,2H染色体
在各代的传递率分别为90%和50%。从74株SC_2代中筛选出2株小麦染色
体与大麦2HL的重组材料19-1-1、19-1-5。19-1-1 PMCs MI染色体构型为
Zn=20II十I+t+。
6.通过硫酸胺沉淀、离子交换及等电聚焦电泳等方法,提纯了大麦a·
淀粉酶抑制蛋白(BASI)。蛋白功能检测结果表明BASI可与小麦a·淀粉
酶-l结合成复合物,从而达到降低小麦a·淀粉酶活性的目的。同时发现BASI
对小麦a-淀粉酶-2也有抑制作用。
7.采用等电聚焦电泳,分析了各材料抑制蛋白(ASI)的动态变化,结
果表明抑制蛋白在花后15天已开始合成,随着发育天数的增加,蛋白含量
逐渐增加,30.35天含量较高。激光扫描结果表明附加系CS+B6TZeSZH及代
换系的ASI含量高于小麦品种中国春,说明大麦a-淀粉酶抑制蛋白基因Isa-
HI在小麦背景下表达正常。
8.大麦ZH染色体导人小麦背景后存在协调、表达和基因互作问题,从
植株长势和淀粉品质看,整倍体代换系好于附加系。代换系ZH()穗发芽率
较低,ZH田)的高峰粘度较高,淀粉品质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