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蛋白AP1编码 基因转化马铃薯和烟草及其对青枯病抗性研究
【摘要】:
根据已知马铃薯抗青枯菌蛋白AP1编码基因ap1序列,合成了一对特异性
引物P_1/P_2,分别引入限制性酶切位点AccI及XhoI。以P_1/P_2为引物,以ap1基
因原核表达载体pAP217为模版,经PCR扩增得到1.2kb的ap1基因片段。选取
质粒pGΩ4A为过渡载体,以AccI和XhoI双酶切ap1基因片段,与经同样双酶
切的pGΩ4A线性分子相连接,经转化、筛选,成功构建了有ap1基因的植物表
达盒‘2E-35S-Ω-ap1’的中间载体pAP4A。以EcoRI及HindIII双酶切pAP4A,
得到这一表达盒片段,然后与经同样双酶切的植物表达载体pBI121相连接,经
转化、鉴定,获得了ap1基因的植物高效表达载体pHap1。
以电激法将pHap1导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用叶盘法分别转化马铃薯青
枯病感病品种米拉(Mira)、中-5-1、金冠以及烟草感病品种NC89的无菌试管
苗。经愈伤诱导及卡那霉素(kan)筛选,分别获得了16株米拉、8株中-5-1、
5株金冠以及40株NC89的kan抗性再生苗。经PCR、Southern和
Northern-bloting等分子检测,表明apl基因已成功整合到转基因植株染色体
上并正确转录。
分别选取米拉的两个转基因株系Ts-M-2和Ts-M-5,以及烟草的8株转基
因植株,进行温室青枯病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比非转
基因植株对照明显提高,表现为发病或出现萎蔫症状的时间延迟和病情指数降
低。
根据ap1基因序列在网上的同源性分析,发现其在同源性排列中分值最高
的是酸性磷酸酶蛋白家族。对ap1基因的大肠杆菌表达产物融合蛋白及其转基
因植株的粗蛋白,进行酸性磷酸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ap1基因的表达产物与
对照相比具有明显增加的酸性磷酸酶活性。
|
|
|
|
1 |
何自福,虞皓;广东省主要番茄品种对青枯病的抗性研究初报[J];广东农业科学;2001年03期 |
2 |
李木荣;陈华平;;爪哇白豆蔻青枯病发生及防治的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1989年02期 |
3 |
尹贤贵,王小佳,张赟,潘光辉,杨琦凤;我国番茄青枯病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4 |
任清盛,于广霞;6种杀菌剂防治姜青枯病药效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
5 |
敖礼林;;枯萎病和青枯病的辩别及其综合防控技术[J];福建农业;2010年03期 |
6 |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见成效——大田防治桑青枯病点滴体会[J];广东蚕业;1980年02期 |
7 |
赖文姜;谭炳安;陈俊英;;桑青枯病的诊断和青枯菌的分离[J];广东蚕业;1982年02期 |
8 |
来元直;许如银;申屠广仁;;苎麻青枯病的初步调查及防治意见[J];浙江农业科学;1986年06期 |
9 |
谢圣汉;蕃茄青枯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措施[J];江西农业科技;1992年06期 |
10 |
崔俊明;胡素兰;谢荣芝;刘海萍;;玉米青枯病发病影响因素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1993年05期 |
11 |
叶维霖,梁炫强,周桂元;抗黑斑病兼抗青枯病花生品种的鉴定[J];中国种业;1998年03期 |
12 |
李海英 ;张杰;;一串红青枯病的防治[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0年05期 |
13 |
刘艳红;天鹰椒青枯病咋治[J];河北农业;2001年11期 |
14 |
李辉,伊佩健;番茄枯萎病和青枯病的识别及无公害防治[J];中国农村科技;2004年07期 |
15 |
谢中卫,柳西玉;芝麻茎点枯病及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下半月刊);2005年08期 |
16 |
;白芝麻青枯病的防治[J];农村科学实验;2007年08期 |
17 |
徐辉;熊霞;;烟草青枯病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
18 |
李土文;;青枯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植物医生;2009年05期 |
19 |
韦春义;马英玲;;桉树青枯病的风险评估[J];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
20 |
杨春雨;;海南广藿香青枯病发病规律研究[J];植物医生;201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