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碱草属野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本研究对披碱草属6个种,101份种质材料进行形态学遗传多样性研究,利用26个形态学性状对披碱草属进行鉴定和评价,采用方差分析、因子分析、主成份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利用微卫星(Microsatellite)标记对其中19份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101份供试材料主要形态学性状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抽穗期株高与完熟期株高、叶片长与叶片宽、单株鲜重与单株干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主茎节数与节间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小穗数与分蘖数、完熟期株高与单株种子产量均呈显著相关,穗长与小穗数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上述相关分析结果清楚地描述了披碱草属牧草各形态学性状间的密切关系;
主成分分析表明,前七个主成份占了72.267%的变异,可概括出绝大部分的变异,其中物候期因子、生长因子和形态因子是主要影响因子;
101份供试材料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距离为19时,所有供试材料大致分为三大类,聚类分析结果很好印证了传统的分类系统,101份种质材料存在较大的形态学性状遗传多样性。
2、以改进的SDS方法获得了较高质量的披碱草牧草基因组DNA。通过微卫星标记扩增反应体系的摸索,获得了适合于披碱草属牧草的微卫星标记扩增反应体系:总体积为20uL,其中含10×PCRbuffer,1U Taq酶,1mmol/L dNTP,1.2umol/L引物,0.5mmol/LMgCl_2,100ng模板DNA。
本研究得到的适合于披碱草属牧草微卫星标记扩增反应程序:94℃ 5min;94℃ 1 min,64℃→52℃ 1 min 30sec(每三个循环降低2℃),72℃ 1 min;94℃ 1 min,52℃ 1 min,72℃ 1 min,共27个循环;72℃延伸10 min;最后4℃保存。
3、共筛选了38对引物,其中18对引物有扩增条带,占总数的47.4%,其中具有多态性并且扩增效果较好的引物有6对,占总数的15.8%。用筛选出的这6对引物对供试的19份材料进行微卫星分析,6对引物共扩出26条扩增带。
4、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数据,对16份披碱草居群遗传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披碱草77.36%的遗传变异出现在居群内,即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为22.64%,因此,披碱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利用微卫星标记获得的数据,对19份披碱草属种质材料进行聚类分析,构建了亲缘关系树状图,19份供试材料大致分为五类。
5、通过形态学和分子标记对披碱草属19份种质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标记的相似系数为0.42,不同的标记反映的遗传分化程度和多样性水平不同,其中以分子标记所反映的种群间的差异较大。
|
|
|
|
1 |
李淑娟;周青平;颜红波;;披碱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草业与畜牧;2006年11期 |
2 |
苗佳敏;钟金城;陈智华;;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研究现状[J];草业与畜牧;2009年08期 |
3 |
李永祥,李斯深,李立会,杨欣明,李秀全;披碱草属12个物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和SSR比较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08期 |
4 |
谢可军,文乐元;鹅观草属与披碱草属分类学的历史与现状[J];草原与草坪;2000年04期 |
5 |
杨瑞武,周永红,郑有良;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模式种的形态学变异和酯酶同工酶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6 |
孙跃春;徐彤宝;董晓玲;;披碱草的栽培技术[J];北方牧业;2003年06期 |
7 |
杨允菲;;东北四种野生披碱草结实器官和种子产量性状的比较[J];中国草地学报;1990年02期 |
8 |
米福贵;彰启乾;许令妊;云锦风;;五种披碱草种间杂交可交配性的研究[J];内蒙古草业;1988年03期 |
9 |
王比德;;披碱草属几种牧草生物学及经济学特性的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1984年04期 |
10 |
张素贞;闫贵兴;朱光华;杨锡麟;;四种鹅观草核型分析及与披碱草属核型比较[J];中国草地学报;1991年04期 |
11 |
赵锦章;;披碱草属牧草的栽培特性和栽培技术[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84年05期 |
12 |
赵锦章;;披碱草属牧草的栽培特性和栽培技术(续)[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84年06期 |
13 |
;优质饲用 生态兼用型植物品种[J];草业科学;2006年05期 |
14 |
敖特根白音,姬振亭;杂种披碱草及其亲本种子萌发期抗逆性比较试验[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2期 |
15 |
孙建萍;袁庆华;;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05年12期 |
16 |
刘军芳;汪新川;刘文辉;;四份披碱草属牧草在同德地区生产性能评价[J];中国草地学报;2010年06期 |
17 |
康博文;几种冰草属披碱草属牧草种群地上生物量形成规律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2年01期 |
18 |
孙海群;;青海披碱草属(Elymus)植物[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92年04期 |
19 |
严学兵,郭玉霞,周禾,王堃;披碱草属植物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现状[J];草业科学;2005年07期 |
20 |
乔安海;;披碱草属牧草种子产量及质量的研究[J];种子;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