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矮秆DWARF1-Like基因的精细定位
【摘要】:植物中矮秆突变体不仅对于阐明植株生长与发育机制非常重要,对作物,特别是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育种改良也很有帮助。目前水稻中已报道有六十多个矮秆突变体,但真正分离到引起矮秆突变的基因并阐释其突变的本质还是不多,调控植株高度发育的网络机制远未建成。因此发现新的矮秆突变体并理解其突变机制很重要。我们从籼稻品种9311中发现一自发突变的矮秆水稻,该突变体与矮秆突变体dwarf-1相似:茎短而壮;叶片颜色深绿、宽而短,但叶片卷曲或扭曲,粒型变小,将这个基因暂命名为DWARF1-Like。遗传分析和等位性测验表明该突变体的表型受隐性单基因控制,且不与d1,d2,d11等位。激素处理的结果显示,dwarf1-like的矮杆性状表现为GA不敏感型。为了研究DWARF1-Like基因的功能,我们从大约6,500株F_2群体中挑选出1500个突变个体用作定位群体,用图位克隆的方法精细定位了基因。首先将基因定位在水稻第9染色体短臂上,最后将DWARF1-Like位点定位在约160kb的基因组DNA区域。基因的分子定位为以后的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
|
|
1 |
张所兵;秦根基;林静;方先文;;一个水稻巨胚新等位基因ge鉴定及分子标记开发[J];分子植物育种;2011年05期 |
2 |
张琳琳;叶清青;许佳斌;吴贻嘉;;水稻巨大胚突变体籽粒灌浆特性[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
3 |
唐锡华;刘日新;;水稻结实器官的形态建成[J];植物生理学通讯;1956年05期 |
4 |
祖德明,戴兰芳,陈善葆,宋宪斌,段晓岚;水稻与高粱杂交后代的多样性和特殊表现[J];遗传学报;1979年04期 |
5 |
冈岛秀夫;徐文征;;水稻残根对土壤氮素动态的影响[J];湖北农学院学报;1982年03期 |
6 |
施能浦;福建省主要水稻良种的系谱剖析[J];福建农业科技;1983年01期 |
7 |
张贤珍,孔繁胜;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九)[J];中国种业;1985年04期 |
8 |
王成瑗,张文香,杨仁阁;水稻三早栽培施肥技术的研究[J];土壤肥料;1992年02期 |
9 |
徐富贤,洪松;环境因素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西南农业学报;1994年02期 |
10 |
朱炜华;旱改水应重视防止水稻生理性病害发生[J];安徽农业;1997年03期 |
11 |
王文卓,张秀双,杨凤琴,马洪坡,高方青,曲守权;特殊有机肥在水稻上开发应用研究[J];垦殖与稻作;1998年01期 |
12 |
姚建武,刘国坚,周修冲;不同硫肥品种的水稻肥效试验研究[J];土壤与环境;1999年03期 |
13 |
顾松华;;水稻本田分蘖期化除方法初探[J];江苏农药;2000年03期 |
14 |
黄松光;“水稻结生固氮根瘤的方法”获专利[J];农村百事通;2001年04期 |
15 |
吴士平;香菇、木耳、水稻大田套作高效栽培新技术(上)[J];农村百事通;2001年06期 |
16 |
胡春锦,李杨瑞,黄思良;水稻抗纹枯病的研究新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4年02期 |
17 |
杜秀春;谢勇;徐亚龙;;水稻不同受淹天数对产量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06年01期 |
18 |
陈亮;储黄伟;袁政;潘爱虎;梁婉琪;黄海;沈明山;张大兵;陈亮;;~(60)Co-γRay射线诱变水稻突变体的分离和遗传学初步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
19 |
王丽;龙祥松;;优质水稻锌肥施用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5期 |
20 |
田丰;石杰;朱海梅;;多效硅肥在水稻上的不同用量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200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