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同地理来源的籼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我国水稻资源十分丰富,籼稻地方品种在许多省份都广泛栽培,但目前对于全国籼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缺乏统一的认识。本研究根据农艺性状和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结果,对我国籼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总体分析,探讨我国籼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特点。
对随机选择的分别来自14个省份的不同地理来源的440份籼稻地方品种,分别从农艺性状和SSR标记两个方面,按照省份、经度、纬度进行分组,从遗传距离、遗传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利用NTsys、PopGen和SA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我国籼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的特点,研究我国籼稻地方品种与地理来源的关系。
主要研究结果:
1.根据对440份籼稻地方品种的15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籼稻地方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按省份、经度和纬度对籼稻地方品种进行分类,发现遗传距离与地理分布关系密切,相邻的籼稻地方品种间的遗传距离较小,而距离较远的籼稻地方品种间的遗传距离较大,籼稻地方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2.利用62对SSR引物对440份不同地理来源的籼稻地方品种SSR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我国籼稻地方品种SSR标记遗传多样性丰富。按省份、经度和纬度对籼稻地方品种进行分类,发现遗传距离与地理分布关系密切,相邻的籼稻地方品种间的遗传距离较小,而距离较远的籼稻地方品种间的遗传距离较大,籼稻地方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3.通过农艺性状与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对比研究表明,不同省份、不同经度和不同纬度籼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吻合,SSR标记遗传多样性指数高于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
4.对农艺性状和SSR标记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可以采用部分农艺性状和SSR标记研究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农艺性状中株高、颖色、颖尖色三个性状的特征根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99%,可以基本描述品种的多样性;SSR标记中RM314、RM143、RM277、RM16、RM302、RM242、RM172、RM6、RM167、RM297、RM336、RM11、RM217、RM204、RM129、RM234前16个主成分的特征根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80%,可以基本描述品种的多样性。
|
|
|
|
1 |
陆贤军;四川籼稻地方品种蒸煮食用品质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1988年04期 |
2 |
杨树明;曾亚文;杜娟;普晓英;杜威;邰丽梅;杨涛;罗曦;王雨辰;;不同种源地云南稻核心种质主要形态性状的遗传特征[J];生态环境;2008年03期 |
3 |
杨树明;曾亚文;杜娟;普晓英;杜威;邰丽梅;杨涛;;云南稻核心种质F_2主要形态性状遗传表现及相关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8年05期 |
4 |
马琳;余显权;赵福胜;;贵州地方水稻品种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10年03期 |
5 |
杨树明;曾亚文;杜娟;普晓英;杨晓娟;周国华;邰丽梅;张素华;;云南稻核心种质BC_1F_2代形态性状的遗传变异[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7年02期 |
6 |
陶利珍,许秋生,梁承邺,凌定厚;影响籼稻基因枪法遗传转化效果的几个因素的研究(简报)[J];实验生物学报;2000年01期 |
7 |
罗小金;贺浩华;付军如;陈小荣;孙俊立;张洪亮;李自超;;利用SSR分子标记划分籼型水稻杂种优势群[J];杂交水稻;2006年01期 |
8 |
张书标;马洪丽;黄荣华;章清杞;;籼稻直立穗突变体的培育、鉴定及其突变性状的遗传分析[J];核农学报;2007年03期 |
9 |
胡燕;李仕贵;;重穗型恢复系蜀恢527成熟胚高频率植株再生及其基因转化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8年02期 |
10 |
黄荣华;张书标;章清杞;杨仁崔;;籼稻诱变糯质基因的回复突变[J];核农学报;2008年04期 |
11 |
凌英华;赵芳明;杨正林;桑贤春;何光华;;不同遗传背景下杂交籼稻功能叶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9年04期 |
12 |
疏仁山,查元渊,仲维功,李传国,董敏玉;籼稻的稻米品质及其改良[J];江苏农业科学;1986年04期 |
13 |
凌定厚;吉田昌一;;影响籼稻体细胞胚胎发生几个因素的研究[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7年01期 |
14 |
黄安信,阙更生,袁龙江,谢本松,卫俊智;籼、粳杂种的“随体丢失”[J];植物学通报;1991年02期 |
15 |
汪新国;籼稻白叶枯病中间抗源抗性的转育效应[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
16 |
武小金;陈跃进;;籼稻垩白遗传性的研究[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
17 |
杨居钿,洪永聪;籼稻芽变103S的主要特征特性观察[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18 |
刘元风,刘彦卓,贺红,王金花,李玲,李晓方;几种影响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的因素[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4年03期 |
19 |
邬文昌;刘平洲;肖叶青;陈大洲;刘新洪;张荣生;;优质早熟早籼不育系03A高产繁殖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07年08期 |
20 |
邓国富;梁世荣;周萌;高利军;周维永;张宗琼;戴高兴;;籼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桂科-2S的选育[J];杂交水稻;200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