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木豆(Cajanus cajan)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种重要的食用豆类作物,近年木豆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本研究旨在分析栽培木豆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地理来源栽培木豆种质资源间的关系,寻找遗传差异。
对国家作物种质库中保存的140份木豆种质资源进行田间繁种、鉴定,发现不同地理来源的木豆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较差;参试品种平均形态变异系数为0.319,最大为育成品种0.408,平均Shannon-Weaver信息指数为1.066,最大为育成品种1.291,二者变化趋势不同;木豆开花习性、初花天数、全生育日数、株高和主茎分枝数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子分析表明五个主因子代表形态多样性72.813%的变异:基于木豆形态性状鉴定的资料,通过离差平方和法聚类,把77份木豆种质划分为三大组群。
以2份栽培木豆(Cajanus cajan)和1份野生木豆(Cajanus scarabaeoides)资源为试材,将AFLP技术体系在木豆种质资源研究上进行优化,筛选出20对多态性高的AFLP引物组合,优化了木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中AFLP技术的各项参数,推荐用于木豆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利用17对AFLP引物,以野生木豆(Cajanus scarabaeoides)为对照,对来自印度、中国、非洲和美洲的139份木豆栽培种(Cajanus cajan)种质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得到502条清晰可辨的带,其中494条为多态性谱带,多态性百分比98.41%。印度资源共扩增出347条多态性带,多态性带的比例为69.12%,具有最丰富的遗传变异,不同来源材料之间Shannon-Weaver信息指数基本相同。根据AFLP多态性数据绘制的聚类图,将139份木豆资源分为9个类群,并在分子水平上初步探讨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演化关系,支持了木豆起源于印度,并在非洲东部形成次生起源中心的观点,并提出中国可能是栽培木豆的又一次生起源中心。
研究中还发现,木豆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统(CMS)的不育系(A)和保持系(B)间存在独特的AFLP谱带差异,该发现可能有助于分子标记辅助的木豆杂种优势利用和杂交种培育。
|
|
|
|
1 |
陈亮,梁春阳,孙传清,金德敏,姜廷波,王斌,王象坤;AFLP和RFLP标记检测水稻亲本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年06期 |
2 |
王省芬,张桂寅,李喜焕,李瑞奇,李爱丽,马峙英;黄河、长江流域棉区棉花抗病品种的AFLP分析[J];遗传学报;2004年12期 |
3 |
苟本富,谢颖,熊运海,邹国林;应用AFLP技术对蔷薇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方法初探[J];西南农业学报;2004年03期 |
4 |
苑兆和;尹燕雷;曲健禄;朱丽琴;;中国石榴栽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荧光AFLP分析(英文)[J];遗传学报;2007年12期 |
5 |
韩晓磊;徐建荣;李小蕊;伊纪峰;杨家新;许璞;;鳡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6 |
鲍相渤;董颖;赫崇波;高祥刚;刘卫东;;基于AFLP技术对中国虾夷扇贝群体种质资源的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09年04期 |
7 |
段惠,强胜,苏秀红,吴海荣,朱云枝,刘琳莉;用AFLP技术分析紫茎泽兰的遗传多样性[J];生态学报;2005年08期 |
8 |
成飞雪,成新跃,谢丙炎,李一农,谢培振,陈祥盛,徐汝梅;松材线虫种群遗传多样性AFLP标记的建立及其应用[J];植物病理学报;2005年05期 |
9 |
石胜友;成明昊;梁国鲁;郭启高;李晓林;周志钦;;变叶海棠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园艺学报;2006年02期 |
10 |
陈省平;胡晓丽;刘涛;;赤点石斑鱼7个地理群体的AFLP分析(英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1 |
彭宏祥;李冬波;朱建华;李江舟;曹辉庆;潘丽梅;;用AFLP标记分析广西龙眼种质遗传多样性[J];园艺学报;2008年10期 |
12 |
周治刚;郝翻;严志慧;银霞;周李华;罗军武;;适制绿茶茶树品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茶叶通讯;2009年03期 |
13 |
夏秀忠;冯斗;覃艳;;AFLP对广西主栽木薯品种的遗传多态性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5年06期 |
14 |
黄文坤;郭建英;万方浩;高必达;;AFLP标记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08期 |
15 |
肖玉萍;钟金城;魏云霞;马志杰;王华东;;牦牛品种的AFLP分析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J];中国草食动物;2008年02期 |
16 |
肖非;付永;冷青文;沈文;王金富;;新疆地方绵羊遗传多样性AFLP检测方法的建立[J];畜禽业;2009年04期 |
17 |
李红岩;高宝嘉;南宫自艳;;河北省4个黄顶菊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10期 |
18 |
余琪;沈晓霞;沈宇峰;陈加红;石从广;王志安;;益母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中草药;2009年08期 |
19 |
杜娟;郭红珍;高宝嘉;袁一杨;;不同油松纯林中油松毛虫的遗传多样性及环境因素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
20 |
程振家;王怀松;张志斌;郭世荣;贺超兴;;甜瓜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