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玉米和黑麦草漆酶基因的克隆和系统发育分析及玉米水分胁迫下基因表达研究

路运才  
【摘要】:目前,玉米已经成为超过小麦的第二大粮饲兼用作物。消化率和干旱是影响玉米饲用品质和产量的两个重要因素。常规育种在饲用品质改良和抗旱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途径费时费力,效率不高。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在分子水平上开展玉米饲用品质改良和抗旱性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有利契机。 本研究利用基因同源序列克隆技术、cDNA-AFLP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一方面,进行黑麦草和玉米漆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另一方面,对水分胁迫条件下4个玉米自交系材料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确定与玉米抗旱相关的功能基因,从而为遗传工程改良饲料作物的消化率和增强玉米种质的抗旱性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这对于我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畜牧业的发展以及实施高效节水农业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参与木质素合成途径中一个重要酶-漆酶的系统分析与克隆以及利用cDNA-AFLP技术对不同抗旱性的玉米种质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基因表达规律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 1.以64个不同来源的植物漆酶为材料,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进行了分子进化机制的探讨。发现漆酶作为蓝铜氧化酶蛋白家族的成员,具有一个或数个不等的保守区域(HWHG和HLHG)及N糖基化结合位点。系统发生关系表明,植物漆酶是一个高度趋异的多基因家族,在种子植物分化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前后,均可能发生了基因复制; 2.进一步通过对64个漆酶的一系列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同一物种的不同漆酶成员在序列上差异很大;在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中均有细胞外和细胞内漆酶蛋白;糖基化位点数目(8-23个)和等电点值的变化范围都很大(5-10);漆酶的催化底物广泛;在不同组织中差异表达。因此,植物漆酶除了参与木质素的生物合成外,还可能具有其它功能; 3.在27个水稻漆酶基因中,有9个位于第9号染色体上,6个位于第11号染色体上。这就意味着超过一半的漆酶成员集中在2条染色体上。水稻第1号染色体上的漆酶基因分散在3个不同的区段。从GRLC26到GRLC1跨越了21Mb。GRLC26位于区段1(15371897-15374072 bp);GRLC6位于区段2(25214631-25216628 bp)。区段3为GRLC5和GRLC1之间(1.3Mb),该区域位于C126435和C15960标记之间。位于第11号染色体上的漆酶基因。聚集于3个区段。其中,GRLC8、GRLC11、GRLC12、GRLC15位于短臂末端。我们发现GRLC11、GRLC12和GRLC15与水稻的一个MYB转录因子的基因克隆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相近。17个拟南芥漆酶基因只有AtLC1和AtLC7分布于第1、4号染色体,其余则密集分布于第2、5号染色体。依据已经发表的拟南芥基因组部分复制区域,我们发现在第3号染色体的AtLC7和第5号染色体的AtLC8、AtLC9、AtLC10、AtLC11和AtLC12之间发生了基因复制; 4.拟南芥16个漆酶基因的数字化Northern分析结果显示,多数基因在根和茎组织强烈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2011/12年度世界玉米供需(美国农业部月度预测)[J];农业展望;2011年08期
2 施雪艳;王顺领;;玉米空棵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09年05期
3 周文革;;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1年06期
4 李成虎;朱勇臣;高鸿飞;;玉米配方施肥校正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1期
5 ;2011/12年度世界玉米供需(美国农业部月度预测)[J];农业展望;2011年06期
6 ;2011/12年度世界玉米供需(美国农业部月度预测)[J];农业展望;2011年07期
7 杨桂平;;玉米的花器形态及开花习性[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4期
8 ;青黄不接,玉米供需矛盾扩大[J];北方牧业;2011年16期
9 姚良永;;怎样种植无公害甜玉米[J];吉林农业;2011年07期
10 李学青;;玉米脂肪酸值的测定方法[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1年03期
11 赵玉荣;顾春平;房运喜;;有机无机复混肥与控失复混肥在夏玉米生长中的肥效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0期
12 宋贵奇;;玉米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民营科技;2011年07期
13 王海涛;唐爱勇;黄国祥;颜崇银;;玉米常规储藏过夏初探[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1年04期
14 ;玉米供应将持续紧平衡[J];农家顾问;2011年09期
15 郭荣利;;玉米大垅密植通透高产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0年10期
16 范成海;;玉米纸筒育苗移栽技术[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年02期
17 姜涛;曾辉;;浅谈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和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6期
18 张宪良;高巍;金今子;李明;文豪善;马万秋;;玉米中微量元素施用效果试验报告[J];吉林农业;2011年07期
19 田洪;;玉米超高产栽培品种的选择与播种技术分析[J];吉林农业;2011年07期
20 张映秀;;地膜覆盖玉米种植技术[J];云南农业;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学爱;;优质高产玉米雅玉12栽培技术[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2 张志明;赵茂俊;潘光堂;;玉米高密度SSR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A];2004全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创新与分子育种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刘子会;郭秀林;马春红;李广敏;;渗透胁迫下玉米木质部汁液pH变化[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李学红;李冬玲;程贯召;尹小燕;张举仁;;离体玉米茎尖直接产生雌雄花序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张宽;王秀芳;王立春;谢佳贵;张国刚;;春玉米“吸肥能力”与“喜肥程度”的分级及按级定量施肥(突破传统研究模式探索提高化肥利用效率的新途径)[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6 赵娟伟;张晋国;李江国;张小丽;;2BMF-4型秸秆全粉碎玉米免耕播种机的研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分册[C];2005年
7 邹华文;吴忠义;王永勤;张秀海;黄丛林;;玉米SnRK2亚基因家族中一个新成员—ZmSPK1的克隆及功能鉴定[A];2007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8 冯成玉;林昌明;王俊同;孙建群;王爱东;沈宝祥;;春播玉米与花生间种的综合经济效益[A];全国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0年
9 闫丽珍;石敏俊;闵庆文;;玉米南运与区域水土资源配置[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郝兰春;谭秀山;毕建杰;;玉米产量与种植密度的相关性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俊品;玉米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数量性状基因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2 高树仁;玉米抗丝黑穗病遗传分析及数量性状基因定位[D];吉林大学;2005年
3 陈荣军;玉米几个重要基因的克隆和改良直链淀粉的转基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4 高洁;特用玉米抗丝黑穗病遗传分析及其病菌致病性的遗传多样性[D];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
5 荣湘民;新型植物氮代谢调节剂在水稻、玉米上的作用效果与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6 王振华;玉米抗矮花叶病遗传分析及数量性状基因定位[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7 张方东;玉米S组CMS胞质育性相关基因的克隆与结构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1999年
8 滕文涛;利用分子标记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定位农艺性状QTL[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田秋英;根系形态在玉米高效获取氮素中的作用及其生理调节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马金霞;非编码基因zm401对玉米小孢子发育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新宏;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效应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1年
2 覃兰英;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主要品质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3 沈亚欧;植酸酶基因(phyA)转化玉米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4 朱朝辉;氮素用量对玉米谷蛋白组分积累及与蛋白质积累的关系[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5 熊伟;赤·吲乙·芸保护玉米免受胺苯磺隆伤害的作用及其机理[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6 车永和;青海省带田玉米引种与高产制种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0年
7 杨小静;流化床干燥玉米的理论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8 杜娟;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Mnsod)和抗逆相关转录因子基因(dreb)在玉米中的表达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9 刘玉强;玉米生物诱导孤雌生殖DH系遗传分析与青枯病抗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闵丽;Bt-CpTi抗虫基因对玉米的遗传转化[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玉米-内单205[N];赤峰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刘旭;我国玉米出口增势将放缓[N];国际商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刘旭;玉米出口多方遇阻难度陡增[N];国际商报;2005年
4 河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 薛世川;玉米高产施肥原则与技术[N];河北科技报;2005年
5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李潮海;玉米[N];河南科技报;2005年
6 ;玉米三铲三趟法[N];吉林农村报;2005年
7 曹晶;玉米增产新技术[N];辽源日报;2005年
8 中国农科院 研究员 佟屏亚;“正大619”玉米热销西南[N];农资导报;2005年
9 刘宏基;期现携手打造东北粮食物流新平台[N];期货日报;2005年
10 李磊;全球玉米走势有分歧[N];期货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