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玉米群体的配合力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伴随着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以及现代育种研究的不断发展,我国玉米种质基础狭窄和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日益突出。群体的遗传基础广泛,遗传变异丰富,而且经常带有特殊的有利基因,如果和育种工作密切结合,群体可成为有巨大利用价值的基因库。因此,对群体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估,是玉米种质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本研究根据2002年的27个群体NC-Ⅱ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群分析结果,筛选出产量潜力高、农艺性状优良、具有代表性的7个国内群体和6个CIMMYT热带、亚热带群体为试验材料。依据Griffing Ⅳ遗传交配设计,配制78个双列杂交组合。田间评价试验为两年五点,为了尽可能减小环境误差,提高试验灵敏度,田间试验设计采用9×9不完全区组(α-Lattice design)设计,共调查16个农艺和产量性状。收集整理数据,进行联合方差分析、配合力分析(包括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产量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分析)对照优势分析。同时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通过混合取样策略分别从每个群体中随机提取4个混合样本,每个样本包括10个单株,用75对引物对13个供试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16个农艺性状GCA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13个供试群体中,吉综A、辽旅综、中综5号,Suwan 1,Pob43和Pob21的产量潜力高,农艺性状优良。其中吉综A具有较好的出籽率、秃尖、穗长和行粒数等性状的GCA效应;辽旅综具有较高的出籽率和结穗率GCA效应;中综5号具有优良的百粒重、出籽率和穗粗等性状GCA效应;Suwan 1具有较好的百粒重、穗长、穗粗和子粒含水量等性状GCA效应;Pob43具有较好的穗长、行粒数和百粒重等性状的GCA效应;Pob21的百粒重GCA效应很高。
2、通过国内群体和CIMMYT群体的产量GCA效应、普通玉米群体和QPM群体的农艺和产量性状GCA效应的比较,结果表明国内群体比CIMMYT群体具有更高的、或相近的增产潜力,而QPM种质的性状和产量潜力均较普通玉米差。
3、通过双列杂交组合的产量、产量SCA效应和对照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玉米群体和CIMMYT群体之间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这个杂种优势水平超过了我国目前骨干品种的最高生产水平。引进、改良和利用CIMMYT种质将会明显提高我国玉米杂交种的杂种优势利用水平,为提高玉米育种水平提供技术和种质保障。
4、在78个双列杂交组合中,中综5号×WBM-C4、Pob21×吉综A、Pob 43×吉综A、中综5号×中群14、中综5号×Pob28、Suwan 1×吉综A、Pob 501×吉综A等7个组合在北方试验点的产量依次最高;中综5号×Pob43、Pob43×吉综A、Pob 501×吉综A、辽旅综×Suwan 1、金黄后×Suwan 1、中群14×Suwan 1等6个组合在南方试验产量依次最高,比对照种Lancaster×Reid高25%以上。这些高产组合涉及到的优良群体主要有吉综A、中综5号、Pob43、
|
|
|
|
1 |
蒋之埙,黄仲青,李奕松,罗志祥,施伏芝;杂交中稻群体数量与质量性状关系的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0年03期 |
2 |
蔡完其,李思发,刘至治,轩兴荣,朱津,顾忠明;中华鳖七群体稚鳖—成鳖阶段养殖性能评估[J];水产学报;2002年05期 |
3 |
滕立;莫建初;王艾青;张良;刘显钧;胡天生;;不同巢群台湾乳白蚁的格斗行为[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
4 |
杨爱国;张世煌;李明顺;荣廷昭;潘光堂;;CIMMYT和我国玉米种质群体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J];作物学报;2006年09期 |
5 |
王金召;王成荣;贾耀军;乔旭;张明友;刘软芝;;9个CIMMYT玉米群体的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J];中国种业;2007年02期 |
6 |
谷伟;王炳谦;高会江;;虹鳟不同养殖群体形态性状变异的初步研究[J];水产学杂志;2007年02期 |
7 |
李高科;胡建广;刘建华;祁喜涛;;优质、抗逆甜玉米群体配合力及遗传潜势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09期 |
8 |
刘文;萧凤回;武剑;徐东辉;王晓武;;大白菜和白菜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9 |
贡金年;;饥饿对家白蚁(C.formosanus)实验群体的生存和对维持群体中兵蚁比例的影响[J];白蚁科技;1988年S1期 |
10 |
陶大云;;关于水稻理想株形的探讨[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0年02期 |
11 |
S.K.Vasal;D.L.Beck;李洪杰;;CIMMYT玉米种质的配合力[J];杂粮作物;1990年04期 |
12 |
陈伯望,洪菊生,施行博;杉木和秃杉群体的叶绿体微卫星分析[J];林业科学;2000年03期 |
13 |
陆加荣,浦东,王建武;常规中粳稻群体数量与质量性状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1期 |
14 |
刘至治,蔡完其,李思发;中华鳖五群体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J];水产学报;2004年02期 |
15 |
游伟伟,柯才焕,蔡明夷,王志勇,王艺磊;杂色鲍日本群体与台湾群体杂交的初步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16 |
刘至治;蔡完其;李思发;;中华鳖群体间编码MHCⅠ类分子α_2结构域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水产学报;2006年02期 |
17 |
徐刚标;;植物基因资源异境保存遗传抽样策略[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18 |
许鸿川;王经源;陈斌;王发明;林文雄;张健;;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福建青冈的遗传多态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
19 |
赵丽丽;赵金良;曹阳;;闽江和漓江暗鳜mtDNA控制区序列差异分析[J];动物学杂志;2007年01期 |
20 |
李大刚;王加启;;不同生产阶段奶牛群体营养代谢状况的评价[J];饲料工业;2007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