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季棉早熟不早衰生化遗传机制及QTL定位
【摘要】:针对短季棉在生产上存在早熟早衰的问题,选用3个早熟不早衰类型的短季棉品种(系)和3个早熟早衰类型的短季棉品种(系)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双列杂交方法,从短季棉产量性状、早熟性状、品质性状和生化性状等方面,系统研究短季棉早熟不早衰的遗传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农分、铃重、铃数遗传以显性效应及显性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为主,同时还存着加加上位性效应和加性与环境的互作效应。霜前花率以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为主,同时还存在着上位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和加性效应;始蕾期和果枝始节以显性和显性的互作效应为主,同时还存在着加加上位性效应;始花期、始絮期以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为主,同时还存在着上位性与环境互作效应。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麦克隆值、纤维反射率、黄度和纺纱均均匀指数均以显性效应和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为主。同时明确了主要农艺性状之间遗传关系。
叶绿素含量、CAT、POD、SOD活性,早熟不早衰类型亲本高于早衰类型,以早熟不早衰类型的品种作亲本,其后代F_1有一定程度的超亲优势和中亲优势,但其F_2代明显降低;MDA含量,早衰类型的亲本始终高于早熟不早衰类型,以早熟不早衰类型品种为亲本的杂交后代,MDA含量的始终低于早衰类型的亲本。
首次将短季棉生化指标作为一种性状进行遗传研究,叶绿素存在加加上位效应、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CAT和POD遗传以显性效应和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为主,同时还存在着加加上位效应和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SOD的遗传以上位性与环境互作效应、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为主,同时存在着显著加性效应。MDA的遗传以上位性与环境互作效应、显性效应、显性与环境互作效为主。还首次检测到这些性状同时存在母体效应、父体效应以及母体、父体与环境互作效应。
研究了早熟不早衰短季棉主要农艺性状与生化性状间的遗传关系,从而为短季棉生化遗传辅助选择提供依据。
首次建立了以陆陆短季棉为亲本的第一张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并将不同时期的生化性状定位在不同的连锁群或染色体上。利用SSR、SRAP和TRAP组合引物对陆陆短季棉进行多态性筛选;用279个F_2群体进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筛选出多态性引物89对,有32对多态性引物表现共显性,获得124个多态性位点,有94个多态性位点进入21个连锁群(LOD≥3.0);每个连锁群包含2—17个标记,每个连锁群的长度在0.4—83cM,标记间的最小遗传距离为0.1cM,最大遗传距离为34.2cM,总长度为648.4cM,覆盖棉花基因组总长度的13.0%。有4个连锁群与相应的染色体相对应。
首次检测到控制短季棉叶绿素含量、抗氧化系统酶(CAT、POD、SOD)活性、MDA含量的16个QTL;农艺性状的20个QTLs。其中CAT有2个QTL,能解析11.7%和73.2%表型变异率,SOD有2个QTL,能解析5.0%和5.2%表型变异率,叶绿素4个QTL,能解析6.2%—7.2%表型变异率,这8个QTL定位在棉花第18染色体(LG3);POD的1个QTL能解析79.9%表型变异率,MDA有2个QTL,能解析85%—87%表型变异率。因此,将这些标记用于短季棉辅助育种,从而为短季棉生化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可能。
|
|
|
|
1 |
王育林,邵启凤;短季棉连作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1991年04期 |
2 |
张存信;论我国短季棉的开发和应用[J];种子;2000年06期 |
3 |
李世云,陆景洪,杨玉枫,王明华;短季棉——邯241[J];中国棉花;2001年06期 |
4 |
吴旻;短季棉新品种——鄂棉13号[J];湖北农业科学;1990年03期 |
5 |
田志刚,张淑芳;短季棉若干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和相关分析[J];中国棉花;1996年02期 |
6 |
赵世春;江汉平原种植短季棉的气象条件和发展前景[J];湖北农业科学;1998年02期 |
7 |
喻树迅,黄祯茂;我国短季棉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J];中国棉花;1989年02期 |
8 |
余学科,王振乾,银川,王锐,段永民;我国短季棉纤维品质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9 |
张存信;短季棉品种合理密植技术[J];种子科技;2003年01期 |
10 |
崔世友,韩世杰,韩广琴;早熟短季棉育种研究现状及展望[J];江苏农业科学;1996年03期 |
11 |
林昕,姜艳丽,马纪农,董哲生,姬翠萍,齐宏立,解翠萍;早熟短季棉花新品种晋棉17号选育[J];中国棉花;1997年05期 |
12 |
邬飞波,许馥华,洪彩霞;种植密度和EDTA对短季棉产量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1997年01期 |
13 |
杜建,郭学农,邢宏宜;短季棉品种比较试验[J];中国农学通报;2001年01期 |
14 |
李秋芝;杨中旭;高东玉;由瑞丽;赵建华;;山东省短季棉品种的更新推广与栽培[J];农业科技通讯;2007年10期 |
15 |
承泓良;短季棉育种技术[J];江西棉花;1994年03期 |
16 |
潘钢敏,陈卫军;萧山市热量资源与短季棉品种引选[J];浙江农业科学;1996年05期 |
17 |
徐淑贞;麦套短季棉节水灌溉制度[J];河北农业科技;1996年03期 |
18 |
张存信;短季棉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1998年10期 |
19 |
邬飞波,李秀英,许馥华;短季棉与中熟棉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J];棉花学报;2000年05期 |
20 |
张存信!300061;短季棉科学调节水肥技术[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200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