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品种条锈鉴定及抗条锈新基因YrZH84的分子标记
【摘要】:条锈病是由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重要小麦病害,在我国曾多次大流行。了解现有品种或高代品系的抗性状况和基因分布,发掘新的抗病基因对培育抗锈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145份品种(系)的苗期和成株期鉴定及优异小麦亲本周8425B中抗条锈基因分子标记。
本实验从我国13个省征集145个小麦品种和高代品系,用26个条锈菌种对其中98份材料接种鉴定、进行苗期抗条锈病基因推导;2003-2004和2004-2005年度在北京和甘肃天水对其中137个品种(系)进行条锈病成株抗性鉴定。苗期基因推导结果表明,Yr2、Yr3α、Yr4α、Yr6、Yr7、Yr9、Yr26、Yr27和YrSD等9个基因以单独或组合形式存在于72个品种中,在另外26个品种中没有发现已知抗病基因;42个品种含有Yr9基因,这些品种经1B/1R特异性标记检测,都属于1B/1R易位系;Yr26存在于19个品种或品系中,这些品种(系)大多是Yr26的载体品种92R171、92R178和92R137的后代;此外,两个品种携带Yr3α和Yr4α,4个品种含有Yr6,3个品种携带YrSD,还有1个品种含Yr27、1个品种带有Yr7,两个品种含有Yr2。成株抗性鉴定结果显示,33个品种(系)在两地连续两年表现慢锈性;相关分析表明,最终严重度(FDS)和病程曲线下发展面积(AUDPC)的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97和0.98),说明在小麦慢条锈育种中,FDS可以作为慢病性鉴定的简单指标。
利用国内条锈菌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对周8425B和中国春杂交后代的F_1、F_2和F_3群体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并用SSR标记分析F_2和F_3群体,进行抗条锈基因分子标记,用作图软件MapManager QTXb20进行连锁分析、构建抗病基因所在染色体的遗传图谱。结果表明,周8425B携带一个对CYR32表现中抗的显性抗病基因,位于7BL染色体上,暂定名为YrZH84;该基因与7BL染色体上的SSR标记Xgwm577、Xwmc276、Xwmc273、Xcfa2040、Xbarc32、Xbarc182和Xwmc526紧密连锁,遗传距离为1.4 cM到12.0 cM,其中在YrZH84两侧最近的SSR标记为Xcfa2040-7B和Xbarc32-7B,遗传距离分别为1.4 cM和4.8 cM。目前定位于7B染色体的已知抗条锈基因有Yr2和Yr6,在苗期用25个条锈菌种对周8425B和携带Yr2、Yr6和Yr9的载体品种进行抗性鉴定,抗谱分析结果表明,YrZH84的抗谱不同于Yr2和Yr6,此外,YrZH84与Yr2和Yr6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也不相同,说明YrZH84是一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
|
|
|
|
1 |
张翠兰;吴郁文;张炎;;D染色体组对小麦酯酶同工酶的影响[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3年03期 |
2 |
渡边好郎;高远茂;孙伏喜;;γ射线照射普通小麦当代的减数分裂[J];麦类作物学报;1984年02期 |
3 |
陈德鑫;赵则胜;;小麦的近缘植物及其在育种上的利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1984年02期 |
4 |
钟冠昌,张荣琦;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J];作物学报;1987年03期 |
5 |
钟冠昌,张荣琦,肖恩时,陈春环;一个异源胞质单体附加系小麦的遗传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1987年04期 |
6 |
王随保;;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临型不育系育成[J];种子科技;1987年04期 |
7 |
孙致良,吴兆苏;提高小麦出粉率的间接选择指标[J];山东农业科学;1989年06期 |
8 |
刘广田;朱金宝;张树榛;;普通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研究 Ⅱ.籽粒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3期 |
9 |
陈漱阳,张安静,傅杰;普通小麦与华山新麦草的杂交[J];遗传学报;1991年06期 |
10 |
冯志杰,王琳清;普通小麦品种辐射敏感性模糊聚类分析[J];中国核科技报告;1992年S3期 |
11 |
赵广才;不同种及类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动态变化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2年03期 |
12 |
孙智开,王石惠;普通小麦抗白粉病性遗传研究[J];种子;1992年01期 |
13 |
;遗传 育种[J];麦类文摘;1995年02期 |
14 |
朱朝枝,蔡来龙,陈荪;普通小麦品种生态型的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
15 |
杨淑琴,刘美杰,李冬;普通小麦单体遗传——n-1配子传递率的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1997年05期 |
16 |
佘朝文,宋运淳,刘立华,周兵红,刘明瑜;普通小麦和节节麦G-带核型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17 |
黄相国;哈萨克斯坦普通小麦生长型的遗传控制[J];麦类作物学报;1999年06期 |
18 |
传魁;;黑小麦在曹县引种成功[J];农村.农业.农民;1999年10期 |
19 |
靳阳,陈宏,陈明,王振英;硬粒和普通小麦发育过程中根和叶的蛋白质组分差异(英文)[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20 |
高建伟,孙其信,孙振山;小麦与无融合生殖披碱草(Elymus rectisetus)属间杂种F_1的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J];作物学报;200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