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形成机制与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经过20多年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转向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随之而来的是,农产品总体品质不高,结构不甚合理,区域性结构雷同的现象也较严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差,产业链条短,资源利用不充分,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用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的发展,逐步走出传统农业的发展路子,按照现代农业和现代产业的发展要求,顺应在市场化基础上形成的农业产业区域化演进的趋势,推进农业产业向区域集群化发展,这是增强农业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工业化、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文认真总结了国内外理论界在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产业发展方面的探讨和实践,从理论上探讨了推进农业产业区域化演进和集群化发展的可能性,为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概念、基本含义、研究的意义,赋予了产业集群新的内容和要求。
产业集群最早来自于工业的实践。本文考察了一些工业强国产业集群化发展主要历程、成效和措施,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并对国外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化发展的情况进行了总结,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法和成本差异分析法,重点分析了国内农业产业区域演进的基本趋势,得出了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是遵循市场规律、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方向,是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一个有效途径这样一个结论。在农业强国的实践表明,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推进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发展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具备条件的。
对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形成机制进行理论分析,是本文的研究重点、难点。主要是研究提出了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影响要素、形成机制、发展规律、发展模式等,同时提出了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评价指标、评价模型。这是对农业产业集群理论的新的贡献。
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发展战略、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主要包括农业主导产业和主产区域的选择、布局,相关产业区域集群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提出了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发展的途径和条件。实际分析和研究了一个具备一定发展基础、且发展潜力巨大、产业链条长的棉花产业区域集群案例,并对射阳县棉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