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品种蚂蚱麦抗白粉病性遗传分析及其抗病基因的SSR分子标记
【摘要】:
小麦白粉病是由布氏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 Marshsl)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小麦地方品种蚂蚱麦具有较好的抗白粉病性,根据基因推导结果知道蚂蚱麦所含的抗病基因不同于目前已知的抗病基因,可抗我国大多数已知毒性的小麦白粉菌菌株。因此,开展蚂蚱麦所含抗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研究,将促进蚂蚱麦所含抗病基因在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多基因聚合育种,对于逐步实现小麦生产品种抗病基因多样化具有重要意义。
1:对小麦抗白粉病地方品种蚂蚱麦和感病品种Chancellor正反交,获得了F_1代、F_2代和测交一代群体。用小麦白粉菌株E30在温室对杂交后代群体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蚂蚱麦与Chancellor杂交的F_1代对小麦白粉菌E30菌株全部表现为感病;F_2代群体(共计217株)符合1R:3S的抗感分离比;测交一代符合1R:1S的抗感分离比,说明该蚂蚱麦对E30的抗性是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2个品种反交时(F_2代216株)也得到了蚂蚱麦对E30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结论,正反交结果一致,说明蚂蚱麦对小麦白粉菌E30的抗性属于核遗传,是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
2:在遗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SR分析方法对小麦地方品种蚂蚱麦中携带的抗病基因进行分析,以178对SSR引物对抗感亲本基因组和抗感池的DNA进行筛选,获得了3个与蚂蚱麦所含抗白粉病基因连锁的标记,它们分别是wmc396、wmc218和gwm400。用这3个标记对含有145株的F_2代群体进行验证,3个标记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4.5 cM、22.2 cM和36.7 cM。根据这些扩增位点的染色体位置和微卫星图谱,初步推定蚂蚱麦所含的抗病基因位于小麦7BL染色体上,该基因与7B染色体上已命名的Pm5e位置不同,可以初步断定蚂蚱麦所含的抗病基因为一个新的基因,暂定名为Mlmz。
|
|
|
|
1 |
乔体尚,乔伟;山西省小麦新品种抗白粉病鉴定及其利用[J];植物保护;1995年04期 |
2 |
王虎;冬小麦石麦12号[J];农民科技培训;2005年09期 |
3 |
夏文幼,李正魁,王克峰;辐射小麦抗白粉病突变体的同工酶测定[J];中国农业科学;1986年01期 |
4 |
;国内外科技信息[J];河南农业科学;1985年12期 |
5 |
高胜国;河北省小麦品种抗白粉病鉴定和利用[J];华北农学报;1996年03期 |
6 |
宋天俊;鲁学习;张润光;李明立;金保丽;;天达-2116对牛蒡白粉病的研究与应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
7 |
司权民,张新心,段霞渝,盛宝钦,周益林;小麦抗白粉病品种的基因分析与归类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2年04期 |
8 |
张继新,袁振东;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系[J];中国种业;1995年04期 |
9 |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把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03年01期 |
10 |
李丹丹,王洪刚,刘树兵,高居荣,李兴峰;抗白粉病小偃麦异代换系的细胞学鉴定和RAPD分析[J];作物学报;2003年04期 |
11 |
于振;王振英;;对白粉病敏感、抗性栽培小麦及杂交后代的蛋白质组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12 |
黎涛;贺明阳;王跃进;余皓;;华东葡萄抗白粉病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亚细胞定位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0年04期 |
13 |
М·П·Лесовой;Н·И·Кольнобрицкий;张庆勤;;小麦品种抗白粉病性的遗传特性[J];麦类作物学报;1982年03期 |
14 |
郑培缋;;冬小麦品种资源抗白粉病筛选简报[J];山西农业科学;1982年11期 |
15 |
张庆勤;对我国小麦白粉病和抗病育种的几点意见[J];种子;1983年01期 |
16 |
Y.A.Varghese;柳学余;;利用叶色突变间接选育大麦抗白粉病突变[J];核农学通报;1987年02期 |
17 |
柳学余;周华平;缪炳良;;Υ射线和EMS诱发小麦抗白粉病突变[J];核农学通报;1987年03期 |
18 |
张继新,袁振中;抗病虫冬小麦新品系[J];农业新技术;1991年01期 |
19 |
黄善武;葛红;;月季抗病资源及抗病遗传[J];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10期 |
20 |
王海燕;张忠山;吕金钢;王兵;;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田间抗性表现[J];河南科技;1993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