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防控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
动物卫生经济学是最近在欧美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可以为政府制定动物疾病防控方案和财政支持政策措施提供经济学支持,其分析结果已逐步成为各国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结合国外动物卫生经济学的研究发展历程,通过动物疾病防控经济学研究,可以为我国政府优化动物疾病防控措施,制定畜牧业扶持政策等提供经济学支持,也为我国兽医管理尽快与国际接轨奠定基础。
从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一直比较严峻。特别是2004年以来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相继暴发,给我国动物防疫体系再次敲响了警钟。为了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流行,保护畜牧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我国的动物防疫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提供良好的组织体系保障。但由于动物防疫体系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在短时间内还难以解决,我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还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存在。
重大动物疫病对畜牧业危害非常严重。以2004年暴发的禽流感疫情为例,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家禽上下游产业遭受严重冲击,损失严重;家禽产品出口严重受阻;部分农民畜牧业和打工收入受到损失;对公众生活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家禽产品消费减少。论文运用社会总福利理论,测算出禽流感疫情给我国的社会总福利带来的损失为120.90亿元。
通过分析在禽流感暴发和传播各影响因素,我们发现免疫水平是影响禽流感防控效果的首要因素,以推广标准化饲养小区为重要形式的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在有效控制疫病传播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饲料质量水平与家禽机体的免疫抗病力密切相关;疫情暴发后,迅速采取措施,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屏障,及时构建人工屏障,也会在禽流感防控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重大动物疫病暴发时,国外发达国建或地区多采取仅扑杀感染动物及疑似动物的政策,而在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则多采用扑杀加强制疫苗免疫相结合的防控政策。通过对我国不同家禽饲养规模化程度地区感染禽流感的家禽数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疫苗免疫覆盖率和高风险持续时间对禽流感防控效果具有明显的影响。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在增强重大动物疫病控制能力、促进畜产品出口贸易、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无疫区建设的直接收益现值为48.31亿元(折现率按10%计算),成本收益率为7.95,可以拉动物流业、冷藏业和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32.56亿元间接收益。
发达国建或地区为了减缓动物疫病对本国畜牧业的冲击,通常会采用一系列财政支持政策,也给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投入不断增加。通过成本收益分析,2004~2008年实施的我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建设期各年的财政投资的成本收益率为8.54~14.78,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口蹄疫强制免疫和扑杀政策(2002年~2011年)的累计净现值为16.80亿元。
本文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进行动物卫生经济学研究,提高政府决策支撑能力;完善动物防疫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能力;推行健康养殖,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强基础免疫工作,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加大对无疫区建设投入,建设畜产品出口基地:借鉴先进畜牧业国家经验,健全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