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EM的多波段、多极化SAR土壤水分反演算法研究
【摘要】:
作为陆面生态系统水循环的重要组成,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也是研究植物水分胁迫、进行旱情监测、农作物估产等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大面积监测土壤水分在水文、气象和农业科学领域具有较大的意义,土壤水分监测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壤水分等地表参数的反演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取得了显著进展,微波遥感尤其是主动微波遥感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观测的优点,并且对地表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能够弥补其他遥感方式在土壤水分监测应用中的不足,为流域尺度土壤水分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目前的星载SAR系统在向多极化、多角度方向发展,因此采用不同极化方式及不同入射角条件下的后向散射系数组合类研究雷达后向散射系数与地表参数之间的关系成为可能。本研究在比较三种典型的地表微波散射模型(Oh模型、Dubois模型、IEM模型)的基础上,用理论模型IEM模型对地表的微波散射特征进行了模拟和分析,提出了用多极化SAR后向散射系数数据来反演地表粗糙度参数和土壤水分的经验模型。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Dubois模型、Oh模型和IEM模型的比较结果表明,Dubois模型对介电常数、入射角变化的响应与实际情况呈截然不同,因此在用雷达数据进行土壤水分反演研究时不推荐选择Dubois模型。Oh模型能够模拟交叉极化的后向散射特征,而IEM模型只能模拟同极化的后向散射数据,因此如果需要模拟交叉极化微波后向散射特征时,可以选择Oh模型。理论模型IEM模型对同极化后向散射特征的模拟能够比Oh模型更好地刻画地表微波散射特征,因此在进行同极化模拟时应选择IEM模型。
(2)分析了均方根高度、相关长度、土壤含水量等地表参数以及入射角、极化方式等系统参数对雷达微波后向散射特征的影响,揭示了雷达后向散射系数随这些参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对雷达反演地表土壤水分的理想系统参数设置进行了探讨。
(3)提出了利用同极化(VV或HH)后向散射系数在小入射角和大入射角情况下的差来反演地表组合粗糙度参数Z_s的经验模型;基于该模型,建立了利用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反演地表土壤水分的经验模型。
(4)提出了利用VV和HH极化相同角度的后向散射系数差来反演地表均方根高度的经验模型,该模型可以在较大的地表粗糙度范围内实现地表均方根高度的反演,从而使建立雷达后向散射系数与地表粗糙度之间像元尺度的对应关系成为可能。
(5)首次对S波段地表微波散射特征进行了模拟与分析,并针对该波段提出了相应的地表粗糙度参数及土壤含水量反演经验模型,从而为将来S波段星载SAR系统发射升空后在环境监测及防旱减灾方面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6)利用获取的ENVISAR-ASAR数据,对建立的经验模型在河北平原南部进行了应用与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地表粗糙度参数反演模型和土壤水分反演模型均能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
|
|
|
1 |
余凡;赵英时;;ASAR和TM数据协同反演植被覆盖地表土壤水分的新方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04期 |
2 |
李杏朝;微波遥感监测土壤水分的研究初探[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5年04期 |
3 |
王让会;土壤水分遥感研究进展[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4年04期 |
4 |
林勇,刘强,刘存祥,葛新锋,赵东辉,张强;微波对固体培养物料的灭菌工艺研究[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
5 |
В.П.Новиков.;王洪春;;土壤缺水封燕套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1955年02期 |
6 |
;碭山县农場棉花改碱盋缃涷 [J];安徽农业科学;1963年02期 |
7 |
张从仲,叶炳元;微波和高频灭虫及其在植物检疫工作中的应用[J];植物保护;1984年05期 |
8 |
阚丽梅,崔清涛,刘清泉;穴耕对干旱天然草场土壤水分的影响[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4年03期 |
9 |
程林梅,阎继耀,张原根,张和;土壤水分对谷子产量与生理特性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1996年03期 |
10 |
郭晓红,吕艳东,郑桂萍,李金峰,钱永德,李宏宇,陈书强;土壤水分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11 |
魏书信;朱广成;;微波山药莲藕饼干的研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6年11期 |
12 |
常建国;刘世荣;史作民;康冰;陈宝玉;;锐齿栎林土壤呼吸对土壤水热变化的响应[J];林业科学;2006年12期 |
13 |
陈文霞;谈献和;;中药材栽培与土壤生态因子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年12期 |
14 |
姜东燕;于振文;;土壤水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7年06期 |
15 |
张咏新;赵思金;杨晓菊;;章古台地区樟子松生长与气候、土壤因子的关系[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
16 |
刘小飞;张寄阳;刘祖贵;孙景生;王景雷;孙磊;;喷灌大田土壤水分不同空间插值方法对比分析[J];灌溉排水学报;2008年04期 |
17 |
胡海英;包为民;王涛;瞿思敏;;土壤水中氢氧同位素变化模拟及实验[J];水电能源科学;2008年04期 |
18 |
张莎莎;李瑞茹;张雷;;片烟微波松散(杀虫)工艺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07期 |
19 |
宋红;;抗旱保水剂对促进玉米生长生理特性的试验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20期 |
20 |
景秋菊;符殿滨;苏云珊;叶万军;王志伟;张晓光;;沙棘茶杀青工艺研究[J];北方园艺;2009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