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倍体小麦偃展4110EMS突变体库的构建及矮秆基因变异检测
【摘要】:
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重点已经由基因组学转向功能基因学。功能基因组学主要研究生物有机体内各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进而了解所有这些基因如何协调一致发挥作用。目前已有多种研究基因功能的方法,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构建饱和突变群体,通过突变体分析鉴定基因功能。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小麦EMS突变体库,为小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准备基础材料。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 EMS)诱变处理小麦早熟品种偃展4110种子,将获得的M2代材料进行生物学性状与农艺性状鉴定,部分M3材料播种株系进行表型稳定性验证。对M2代进行全生育期田间表型鉴定,获得了幼苗、叶、茎、穗及成熟期等生物学特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突变体,变异类型丰富。该突变群体的表型变异率约为6.6%。本研究所构建的偃展4110EMS突变体库是较为理想的突变体库,可望有效地被用于小麦功能基因组研究和小麦遗传改良中。同时,提取23份M3群体中的苗期矮小材料DNA,对Rht1和Rht2基因启动子区进行了SNP检测,在5份材料中发现了Rht1基因启动子区8个SNP,在3份材料中发现了Rht2基因启动子区3个SNP。这些材料将用于小麦矮秆基因的降秆机理研究中。
|
|
|
|
1 |
陈向东;吴晓军;胡喜贵;李淦;姜小苓;李笑慧;李小利;胡铁柱;茹振钢;;117份小麦种质中5个矮秆基因的分子检测[J];新疆农业科学;2019年08期 |
2 |
隋炯明;梁国华;李欣;吴书俊;严松;赵祥强;张正球;顾铭洪;;籼稻多蘖矮半矮秆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J];作物学报;2006年06期 |
3 |
赵祥强,梁国华,周劲松,严长杰,曹小迎,顾铭洪;矮泰引-3中半矮秆基因的分子定位[J];遗传学报;2005年02期 |
4 |
郭保宏,宋春华,贾继增;我国46个小麦品种的矮秆基因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1996年05期 |
5 |
李兴普;不同矮秆基因小麦农艺性状的遗传差异[J];华北农学报;1995年01期 |
6 |
梁国华,潘学彪,顾铭洪,嵇朝球;矮泰引-2中半矮秆基因的分离与鉴定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1995年03期 |
7 |
程治军,吕知敏;小麦的矮秆基因及其研究方法[J];作物杂志;1995年04期 |
8 |
田良才;矮兰麦矮秆基因的初步分析[J];作物品种资源;1987年04期 |
9 |
M.D.Gale;S.Youssefian;郭保宏;;小麦矮秆基因(二)[J];麦类作物学报;1988年01期 |
10 |
O.N.Singh;Mahatim Singh;于振文;;不同品种不同施氮量对矮秆小麦氮素利用的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1982年03期 |
11 |
张京;中国大麦矮秆种质资源的基因分析——Ⅱ.矮秆基因的染色体定位[J];遗传学报;2001年01期 |
12 |
张国平;;大麦的几个半矮秆基因简介[J];麦类作物学报;1988年04期 |
13 |
梁国华,顾铭洪,潘学彪,嵇朝球,印志伟;几个籼稻半矮秆基因等位性和遗传效应分析[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
14 |
周玉琴;;冬小麦新种质开95016矮秆基因遗传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
15 |
赵祥强,周劲松,梁国华,严长杰,曹小迎,顾铭洪;籼稻矮泰引-3矮生性的遗传分析与半矮秆基因的鉴定[J];扬州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16 |
顾铭洪,朱立宏;几个矮稈籼稻矮稈基因等位关系的初步分析[J];遗传学报;1979年01期 |
17 |
陈庭木;王多明;吕孝财;方兆伟;樊继伟;潘启民;徐大勇;;籼型水稻新半矮秆基因的发现与初步研究[J];杂交水稻;201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