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经济增长与减贫
【摘要】:
从1978年起,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我国国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贫困人口急速下降。高速经济增长也造成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水土流失造成了耕地锐减,环境恶化,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和扶贫开发。中国水土保持未能遏制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的趋势,水土保持工作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水土保持投入严重不足限制了我国水土保持的发展。“十五”期间,水土保持投入虽有大幅度增加,但与水土流失严峻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差距依然在扩大。从2002年开始,我国用于水土保持工程的投资有所下降。本研究认为,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发展及减少贫困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定量评估与比较水土保持投资和其他公共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及减少贫困的效果,为制订水土保持投资政策提供参考。
本研究首先介绍了中国的水土保持、经济增长和贫困的情况,利用中国水利部与中国科学院水士保持研究所的统计数据,回归分析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增长及减少贫困的之间的互动关系。证实水土保持发展能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地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从而减少贫困;数据分析表明,中央政府的水土保持投资对水土流失治理的效果最为显著,地方政府及群众的水土保持投资的效果次之。
为了分析水土保持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的综合影响,论文构建联立多方程系统模型(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SEM),模型涵盖水土保持投资及其它农村公共投资对农村农业、非农业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的各种途径,利用1970-2005年间的省级时间序列数据(Time Series),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s)进行模拟估计。
研究表明,公共投资的边际回报率都较高,增加公共投资的收益明显。不同的公共投资边际回报存在明显差异,变化趋势也不相同。总体而言,农业科研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和贫困的边际回报最高。道路投资的边际回报其次,尤其是对于非农业经济增长效果突出。水土保持投资的对农村社会经济具有综合影响,效果明显。教育、灌溉和电力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教育和电力投资对非农业总产值的边际收益都较高。从时间上来看,各种公共投资对减少贫困的边际效果递减,但是,对于农业和非农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不一。其中,水土保持的投资效果有一定的波动,但变化幅度较小。六大地区的不同社会经济结构及自然资源禀赋使得资本投资的回报率波动显著。资本投资在中国华东和中南地区的经济回报最高,而对减少贫困贡献最大的却在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在西北、西南、华北等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地区政府对水土保持、农业科研、灌溉、道路、教育、电力等支出的回报率普遍偏低。
在不同的区域以及不同时间段进行资本投资时,增长与减贫之间存在权衡。本研究的结论对政府确定未来公共投资的优先序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优化配置政府资源可以提高公共投资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