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特征

佟小刚  
【摘要】: 为探明我国典型农田土壤长期不同施肥下有机碳库的变化特征,本文选择红壤、中层黑土、厚层黑土、灰漠土、黑垆土及潮土6种不同气候区域的农田土壤,通过超声和离心法、湿筛和重液悬浮法及高锰酸钾氧化法分别得到不同大小颗粒有机碳库、团聚体有机碳库及氧化活性有机碳库,分析长期施肥下土壤有机碳库在含量、分布、时间序列及区域上的变化特征,同时分析不同有机碳库之间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以期为土壤肥力提升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 (1)与不施肥(CK)相比,长期配施有机肥(M、2M、NPM、NPKM、1.5NPKM)土壤不同有机碳库均显著增加,但增幅差异较大,其中以砂粒和粗自由颗粒有机碳库增幅最大,分别达到36.4%~397.5%和138.7%~538.4%,这两种碳库组分对农业措施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它们在不同土壤上增幅表现出灰漠土红壤潮土中层黑土黑垆土厚层黑土的空间特征。秸秆还田(NPKS)仅使红壤细自由颗粒有机碳和灰漠土砂粒有机碳分别显著下降9.6%和34.4%,而撂荒(CK0)仅使红壤细自由颗粒有机碳显著下降58.8%,其它有机碳库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说明秸秆还田和撂荒总体上能够促进土壤有机碳库的增加。长期施用化肥(N、NP、NPK)不利于土壤有机碳库的增加,6种土壤施用化肥各有机碳库增加幅度均是不同施肥中最低的,平均仅为配施有机肥的约1/5。 (2)土壤有机碳主要以惰性的矿物结合态形式存在,在不同土壤中占到总有机碳的56.9%~84.7%,是土壤固定有机碳的重要组分库,而粗粘粒有机碳库集中了44.2%~58.9%的矿物结合态有机碳,是不同大小粉砂粒和粘粒矿物结合有机碳库中最大的碳库,但整体上不同施肥都降低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所占的比例,其中以配施有机肥降幅最大,达到10.0%~19.6%。物理分组方法得到活性有机碳库之一为团聚体中自由颗粒和物理保护的有机碳,其占总有机碳的18.8%~31.8%;这与化学方法得到的易氧化的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19.8%~33.1%接近,说明这两种分组方法得到的活性有机碳库大小基本相似。不同施肥处理总体上都增加了活性有机碳所占的比例,且以配施有机肥提升幅度最大,增幅达到44.0%~63.4%。 (3)17年连续长期配施有机肥(M、NPKM、1.5NPKM),灰漠土和中层黑土中有机碳组分库均随施肥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不同有机碳库年均增加量差异较大,其中砂粒有机碳库最高,平均达到0.24 g·kg-1·a-1;细粘粒有机碳库最低,平均仅为0.02g·kg-1·a-1。长期秸秆还田(NPKS)和撂荒(CK0)对土壤有机碳库时间序列变化表现出维持或是增加的作用,它们使中层黑土中砂粒、粗粉砂粒、粗粘粒及细自由颗粒有机碳分别以0.08、0.12、0.07和0.03 g·kg-1·a-1的年均速率显著增加,但在灰漠土中撂荒和秸秆还田对不同大小颗粒结合有机碳均无显著影响,仅分别使粗自由颗粒和氧化活性有机碳库以0.07和0.05 g·kg-1·a-1的年均速率显著增加;长期施用化肥(N、NP、NPK)对土壤各有机碳库影响较小,中层黑土中仅砂粒有机碳、粗粉砂粒有机碳、粗粘粒有机碳分别以0.05、0.10和0.06 g·kg-1·a-1的年均速率增加,灰漠土中氮磷钾平衡施用(NPK)使粗粉砂粒、细粉砂粒和细粘粒有机碳分别以0.01、0.03和0.01g·kg-1·a-1的年均速率显著下降,单施氮肥还使物理保护和矿物结合有机碳分别以0.01和0.02 g·kg-1 a-1的年均速率显著下降。 (4)6种农田土壤砂粒、粗粉砂粒和矿物结合有机碳库相对变化速率均随年均温度升高增加;细粉砂粒有机碳库相对变化速率随降雨量升高而增加;自由颗粒有机碳组分(cfPOC+ffPOC)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及配施有机肥增加氧化活性有机碳的比例随年降雨量和年均气温升高而增加,它们与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都极显著相关(r0.888**,n=6),说明水,热气候条件交互影响着土壤有机碳库的空间变化特征,高温高湿气候条件利于土壤各有机碳库的转化和积累,而低温低湿气候条件利于土壤各有机碳库的维持。但粗和细粘粒有机碳库的变化更多地决定于粗和细粘粒本身在土壤中的含量。 (5)不同大小颗粒有机碳组分库、团聚体有机碳组分库、氧化活性有机碳库内部及与总有机碳之间均为相互促进增加的关系。不同分组方法得到的有机碳组分库之间也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412**,n=46)。施肥改变了土壤中活性与惰性有机碳库间(w(POC)/w(MOC))的比例关系,以配施有机肥作用最显著,与不施肥处理比较,使得该比例提升35%~200%,显著改善了土壤有机碳性质,且配施有机肥下不同土壤间增幅表现为灰漠土红壤潮土中层黑土黑垆土厚层黑土。土壤中属于活性有机碳库的有机碳组分都与全N、全P、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及作物产量显著相关(r0.372*,n=32),说明活性有机碳库与土壤肥力关系更为密切。进一步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提出将与土壤肥力关系最为密切和对农业措施反映较敏感的砂粒有机碳作为土壤有机碳和土壤肥力变化的最佳指示碳库。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王晓娇;齐鹏;蔡立群;陈晓龙;谢军红;甘慧炯;张仁陟;;培肥措施对旱地农田产量可持续性及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的影响[J];草业学报;2020年10期
2 高岩红;瞿雪梅;梁颖涛;慈恩;谢德体;;渝西南典型区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库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3 佟小刚;韩新辉;杨改河;冯永忠;任广鑫;梁爱华;康迪;;碳库管理指数对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指示作用[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03期
4 王岩松;李梦迪;朱连奇;;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5年32期
5 刘金娥;苏海蓉;徐杰;黄黄;王国祥;陈建琴;;互花米草对中国海滨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7年06期
6 周成虎;周启鸣;王绍强;潘媛媛;;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空间分布的分析与估算[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3年01期
7 代杰瑞;庞绪贵;董健;王增辉;喻超;;山东省土壤有机碳库及其时空变化特征[J];现代地质;2017年02期
8 缑倩倩;王国华;屈建军;;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研究述评[J];中国农学通报;2017年33期
9 仝利红;蒋珊;祝凌;柳夏艳;吕贻忠;;有机种植对温室土壤有机碳库和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20年06期
10 张四海;曹志平;张国;胡婵娟;;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02期
11 姜勇;庄秋丽;梁文举;;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影响因子[J];生态学杂志;2007年02期
12 李忠佩,林心雄,车玉萍;中国东部主要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平衡与趋势分析[J];土壤学报;2002年03期
13 肖胜生;董云社;齐玉春;彭琴;何亚婷;杨智杰;;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对人为干扰和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10期
14 马文明;李忠武;丁克毅;周青平;;水力侵蚀作用下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0年01期
15 张春霞;谢佰承;贾松伟;;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库去向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16 何姗;刘娟;姜培坤;周国模;王会来;李永夫;吴家森;;经营管理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影响的研究进展[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年04期
17 孙涛;贾志清;马全林;李银科;张莹花;王耀林;;景电灌区次生盐碱地枸杞林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情景模拟[J];中国水土保持;2015年09期
18 ;腐植酸肥料与土壤有机碳库质量管理[J];腐植酸;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1条
1 翁伯琦;谢凯;王义祥;叶菁;;长期施用菌渣对柑橘果园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2 朱凌宇;潘剑君;张威;;高寒地区几种典型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及分解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汪进;金章东;张飞;;地震滑坡在颗粒有机碳埋藏和山脉地貌演化中的作用[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五)—专题十三: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专题十四: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专题十五: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C];2020年
4 李东;;开垦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动态影响的模拟研究[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刘子琳;刘艳岚;李宏亮;朱根海;;南大洋颗粒有机碳(POC)分布[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7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8 潘晓玲;吕光辉;鞠强;陆海燕;;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差异[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9 曹运奕;高源;杨青波;宋三力;吴越;;洗衣机微生物动态时空变化[A];2021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C];2021年
10 迟善航;张弛;隋倜倜;曹祝宾;郑金海;;基于岸基视频影像的海堤风暴越浪时空变化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三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21年
11 代杰瑞;侯建华;杨恩秀;喻超;;山东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时空变化研究[A];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佟小刚;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2 郭梨锦;免耕与秸秆还田对稻麦种植系统土壤有机碳库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3 张旭博;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演变及其增产协同效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4 陈杰华;重庆市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现状、变化趋势及固碳潜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5 窦艳星;黄土丘陵区不同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库含量、稳定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20年
6 董林林;宁夏灌淤时间序列的土壤碳库量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莉;2000-2010年非洲耕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艳杰;耕作与增施有机肥对麦—玉周年土壤有机碳库和细菌群落的影响[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2 张义凡;荒漠草原三种典型群落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宁夏大学;2018年
3 郭万里;碳氮添加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20年
4 范宇;西藏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5 王芸;安太堡露天煤矿不同复垦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6 芦宝良;青海湖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
7 赵庆辉;胶园土壤有机碳库的空间分异及其对土壤管理的响应[D];海南大学;2011年
8 高岩红;普定县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9 马珂;干旱区人工杨树林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新疆大学;2011年
10 李丹丹;施氮对天童木荷林土壤有机碳库组成和分解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11 彭英;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特征[D];浙江大学;2012年
12 柴红;谷子田土壤颗粒有机碳氮的高光谱监测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9年
13 尹衡;南海颗粒有机碳分布及其相关特性分析[D];厦门大学;2018年
14 周雪莹;基于颜色指数的全球大洋颗粒有机碳(POC)遥感反演算法[D];浙江大学;2019年
15 王宇宁;黑潮延续体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D];厦门大学;2017年
16 潘慧慧;基于水淘选分级的长江口颗粒有机碳的分布、来源和降解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7 郭静雯;冬小麦田土壤颗粒有机碳的高光谱响应及定量监测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9年
18 尚欣怡;内陆盐沼两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1年
19 袁在翔;南京紫金山2种典型林分土壤碳库与养分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7年
20 徐蕾;张广才岭南脉几种森林土壤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D];延边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浩萌 记者 方妍;“洞庭西·30年”串起改革开放时空变化[N];中国摄影报;201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