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及其影响要素研究

赵彩云  
【摘要】: 近年来,虽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城乡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我国城乡统筹发展。2003年中共十六第一次完整提出“统筹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2004年-2008年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是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五座丰碑。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456美元,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和必然选择。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较为全面的评价了我国目前城乡差距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精确测算了城乡统筹度;系统分析了资源要素配置对城乡差距及统筹发展的影响,包括城乡资金的流动、城乡公共资源的配置、城乡劳动力的流动等,深入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劳动生产产率对城乡差距、城市化及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结合实证分析,详细阐述了影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因素及其重要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不完善之处,相应提出实现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对策建议。 本研究在建立指标体系和定量测度城乡统筹度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城乡统筹度总体向良性方向发展的趋势。近五十年来城乡统筹度指数是波动变化的,在1984年达到一个相对峰值,1995年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峰值,之后下降,在2002年降至近年来得最低值,2003年开始呈上身趋势;本研究运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资源要素城乡流动对城乡统筹度的影响,发现乡村向城镇的资金转移越多,对劳动力的限制越大;公共资源的城乡配置越不公平,则城乡统筹度越低。这一特点为“少取、多予、放活”提供了经验和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城市与农村、三大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的产业结构演变特点,得出第三产业的发展能有力的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本研究重点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 第一,本研究运用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详细分析了我国劳动生产率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负相关影响作用,分析了第一产业内部产业与就业结构偏差,对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最低,制约了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要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科技的投入,而不是单纯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二,通过分省的1957年-2006年的各项城乡资源要素的面板数据,得出一个全面清晰的各地区城乡差距演变过程,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点。既分省、分区域的进行横向比较,又按时间序列的发展变化特点对每个省进行纵向的比较研究。 第三,本研究对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发展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通过全国一、二、三产业的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城市内部产业结构比较,农村内部产业结构比较、城市与农村的产业结构比较、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产业结构比较等几方面,较为全面的研究了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杨素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其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孙晓娜;;浅析山东省城乡差距与统筹对策[J];现代农业;2009年07期
3 刘洋;;二元经济结构视域下农民进城务工的动因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18期
4 徐俊峰;王广浩;;湖北省城乡差距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23期
5 张传友;;城乡统筹发展中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J];长江论坛;2011年06期
6 沈镇松;公平:解决城乡差距的突破点[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8期
7 李飙;邯郸市农村劳动力现状及其对策[J];河北成人教育;1995年05期
8 赵颖霞;陈晓健;李中琴;;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及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9 徐滨;;我国城乡统筹的要素配置问题和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02期
10 梁颖;李啸浪;蔡承智;;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分步推进战略探索[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16期
11 蒋贵凰;;城乡统筹视域下乡村内部动力机制的形成[J];农业经济;2009年01期
12 何会宁;;解决城乡收入差距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3 佘颖慧;;城乡统筹背景下的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2012年21期
14 徐志文;谢方;;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缩小城乡差距[J];特区经济;2008年06期
15 陈兴旺;段汉明;张刚;;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初探——基于区域与城乡统筹视角[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6 熊桉;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多种途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7 ;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出路[J];领导决策信息;1999年35期
18 李荣生,马大强,余信明;合理地组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J];人口研究;1987年03期
19 赵佩;;“强者”与“弱者”理论视角下的城乡贫富分化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罗正伦;;我国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眭杨;;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问题分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兴旺;段汉明;黄研;;区域与城乡统筹下的西北剩余劳动力转移初探[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吕勇;;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内外转移的思考[A];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年
5 张兴修;;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6 苌花荣;杜小军;罗亚萍;;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因素的分析[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4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聂亚珍;;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就业空间探析[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8 姚刚召;;基于多元生计模式发展角度的乡村振兴[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9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9年
9 王凤洁;邹永红;;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统计分析[A];第十届海峡两岸统计与概率研讨会摘要集[C];2016年
10 刘殿臣;闫彩红;;调整云南产业结构 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A];科学发展观与云南经济社会问题研究[C];2006年
11 曹明霞;张宏靖;程新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60年回顾与展望[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回顾与展望[C];2009年
12 易斌;;城市规划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预测——以昆明市为例[A];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总体规划)[C];2015年
13 安志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 第二卷[C];2007年
14 何媛媛;郭为;;青岛市旅游发展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5 汪小勤;;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和吸收[A];回顾·探索·选择(1949-1989)[C];1989年
16 孙双元;董水生;李宏宇;;关于发展县域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点建议[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7 赖小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及转移[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18 金兆怀;;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19 梁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20 李炘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职业培训问题研究[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彩云;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及其影响要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2 高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成本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赵胜雪;农村剩余劳动力动态估算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4 周江洪;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刘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层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徐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康文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8 许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马捷;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10 褚志远;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11 郝团虎;制度、人力资本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D];西北大学;2012年
12 赵德昭;二元经济结构下外商直接投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13 马艳霞;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修正与路径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14 王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15 陶永勇;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16 刘爱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17 崔占峰;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8 江宗德;城乡统筹视角下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9 陆锦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0 曹邦英;产业集群成长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廖坤科;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王进城;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程中的职业教育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3 许晶晶;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张涛;西藏自治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D];西藏大学;2014年
5 杨红彦;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思考与对策[D];兰州大学;2009年
6 廖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7 李柏羲;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8 姚知非;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6年
9 苏小;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10 刘少琪;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11 王静;基于产业结构优化视角的江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2 夏文清;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产业选择问题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09年
13 刘慧;对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14 高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5 许颖;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16 苟克宁;宝鸡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7 汤源;城镇化进程中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18 张瑾;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途径[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19 陆宏华;江苏海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0 李兴华;青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程秀芬;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2年
2 刘海娥;“十一五”时期杭锦旗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升级[N];鄂尔多斯日报;2010年
3 苏小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值得注意的问题[N];光明日报;2006年
4 市社科院经济所所长 程丽辉;城乡统筹的民本化回归[N];西安日报;2013年
5 记者 张文;城乡统筹 民生为先 细化方案 积极推进[N];西安日报;2012年
6 张永江;思南: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有效转移[N];铜仁日报;2008年
7 崔伟;浅议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N];甘肃日报;2006年
8 记者 白天亮;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工作展开[N];人民日报;2000年
9 贾婷 郭蔚然;让群众享有更多的耕地和蓝天[N];西安日报;2016年
10 记者 谢昊天 康斌;马慧委员: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N];各界导报;2021年
11 本报记者 蒲晓磊;企业要帮助“造血” 消化剩余劳动力[N];法制日报;2019年
12 记者 董伟;韩俊:1.6亿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个神仙数字[N];中国青年报;2006年
13 长沙晚报记者 朱华;边带娃边赚钱 剩余劳动力有了新“娘家”[N];长沙晚报;2018年
14 本报记者 邢玲;“打工经济”鼓起农民腰包[N];益阳日报;2017年
15 本报记者 比木日洛;我州去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21.63万人[N];凉山日报(汉);2017年
16 本报记者 袁长波 特约通讯员 王炳会;合作社里建支部 拓宽群众致富路[N];东方烟草报;2017年
17 记者 袁兆辉;朔州首批护工赴京津冀就业[N];山西日报;2017年
18 记者 崔振海 实习记者 暴丽鹏 通讯员 吴丹;泽州:斥资千万元力推创业就业[N];山西经济日报;2017年
19 记者 方尚俊 王自娟 通讯员 冯晓广 赵书霞;涉县:小绢花成“致富花”[N];河北经济日报;2017年
20 戚牧 本报记者 潘宏宇 刘柏森;宾县 “公司+合作社”拓宽致富路[N];黑龙江日报;201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