槭叶草驯化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本研究在对槭叶草主要生物学特性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成功开展了野生驯化技术研究。槭叶草属于光合效能较高的植物。在早晨尽管CO_2浓度比较高,但由于光强和气温较低,其光合速率并不高,但随着气温和光照的增强,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由6时的3.90CO_2μmol.m~(-2).s~(-1)依次递增到11时的14.45CO_2μmol.m~(-2).s~(-1),并达到最大值;11~14时光合速率逐渐下降到8.42CO_2μmol.m~(-2).s~(-1),14~15时略有回升,到15时出现次高峰(9.55CO_2μmol.m~(-2).s~(-1)),以后随气温和光照强度的减弱,光合速率呈下降趋势,到18时的净光合速率为3.210CO_2μmol.m~(-2).s~(-1)。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在6~11时和15~18时与光照强度变化规律相一致;净光合速率在11~14时的下降,表明其光合作用存在“午休”现象。槭叶草在黑土栽培的效果最好,砂壤土次之,黄土最差。在大田栽培条件下,适宜栽植密度20cm×20cm, 3年生亩产2822.36kg,有效成分和营养成分以落叶后最高,家栽后的质量高于野生槭叶草的质量。槭叶草田间施肥对单株鲜物重量、芽体分化的质量有显著影响,其最佳模式为每年追肥两次,第一次追肥在萌芽期(5月初),将尿素和硫酸钾按2~3:1的比例进行混合,每延长米追施30~40g,加腐熟猪粪2~3Kg,第二次在植株生长中期(7月下旬)追施复合肥40~50g。槭叶草种子无休眠期,寿命2年以上,播种出苗率可达97%。槭叶草地下茎具有产生多分支的特点,将地下茎切割成单芽种栽进行无性繁殖,出苗率可达96.7%。试验结果表明,种栽越大出苗率越高,植株地下茎增重也越快,地下茎上不同大小的芽数也随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