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旱野生大豆MicroRNA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摘要】:
小RNA(MicroRNA,miRNA)在转录后基因沉默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可以介导具有同源序列的靶基因miRNA裂解或抑制其翻译。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是栽培大豆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对其开展miRNA的鉴定与功能研究,将进一步促进野生大豆资源在栽培大豆育种中的利用。本研究利用小分子RNA文库串联测序、Solexa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对抗旱野生大豆资源S101中的小分子RNA进行分离、鉴定,从中获得与抗旱相关的miRNA;结合靶基因裂解位点验证实验,通过构建miRNA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对miRNA的功能进行初步研究。
本研究在野生大豆miRNA的分离、鉴定与功能分析等方面获得了大量重要信息,进一步拓宽了对植物miRNA的理解和认识。详细研究结果如下:
1、小分子RNA文库串联测序数据分析
通过构建小分子RNA文库并串联测序,共获得2,880条小分子RNA序列,序列分布图显示19~24 nt的序列为1,347条(1,022条单一序列),占46.8%;21nt小分子RNA表达丰度最高,占334条(223条单一序列)。
①与已知miRNA(miRBase_mature, Release 11.0)同源比对发现,有15条小RNA序列与植物已知miRNA一致或同源(≤2bp mismatches),其中14条序列与栽培大豆miRNA同源。它们分别隶属于8个保守家族:miR156、miR159、miR160、miR167、miR168、miR171、miR319和miR396。除了miR171家族以外,其他7个保守家族均已在大豆中报道;
②与栽培大豆EST数据库分析发现, 15个保守miRNA候选者中有9个可以在27条大豆EST序列中找到完全匹配的位点,其中gso-miR167对应的两条前体序列与大豆已知miR167前体序列不同,但能形成特征性的发卡环结构,说明miR167可能有两个新的候选者及其前体;
③在预测分析新miRNA的过程中发现,442条候选小RNA序列中有74条可以在407条大豆EST序列中找到完全匹配的位点,其中9条小RNA序列(8个家族)对应的22条EST序列具备miRNA前体特征;
④预测发现的15个保守miRNA和9个新miRNA候选者的长度均在20-22nt之间,多数5’端为尿嘧啶,符合miRNA的典型特征。
2、小分子RNA文库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新一代测序技术为miRNA的分离、鉴定提供了高效的分析平台。利用Solexa高通量序列测定仪,分析了野生大豆小分子RNA文库,共获得高质量序列3,161,992条(1,282,308条单一序列)。
①与大豆基因组序列信息分析表明,12,734条小RNA对应的基因组序列能通过mFold和mirCheck检测,具备miRNA的特征性的发卡环结构,由此可见miRNA群体的复杂程度。经过进一步的复杂分析和严格筛选,共得到141个保守的miRNA和171个新miRNA;
②171个新miRNA中,53个新miRNA共预测到206个靶基因,其功能涉及到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响应的各个方面;
③分析结果还发现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现象。例如:在植物中普遍存在的miR159和miR319前体中发现了串联miRNA的现象、某些保守miRNA星号链的大量存在、大豆miRNA前体的正负链匹配等。
3、miRNA功能的初步分析
对小分子RNA文库串联测序获得的8个保守和8个新的miRNA家族进行了Nothern杂交、靶基因预测、转化拟南芥等初步的功能分析。
①Nothern杂交验证表明,8个保守和8个新的miRNA家族在野生大豆正常生长和干旱胁迫情况下都有表达,但表达丰度各异。其中,4个保守miRNA和3个新miRNA在干旱胁迫前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丰度变化。miR160、miR167、miR319、miR396和gso-miR2在干旱胁迫后明显下调表达;gso-miR1和gso-miR6干旱胁迫后上调表达。针对8个新发现的miRNA家族的组织特异性分析表明,所有miRNA在正常生长的野生大豆的根、茎、叶中的表达丰度均各有特点。多数表现为高度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并且倾向于在根中相对高丰度表达。
②靶基因预测分析发现,7个新的miRNA家族对应的32个靶基因多数为功能上已注释的抗病或抗性蛋白。靶基因裂解位点验证实验表明,其中gso-miR7对应的功能未知基因TC233731和gso-miR8对应的TC225607(R 9蛋白)的裂解位点与预测一致。
③通过构建miRNA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对gso-miR5、gso-miR6、gso-miR7和gso-miR8进行了miRNA功能的初步研究,发现gso-miR8对应的T1代植株表现出早开花的突变表型。
|
|
|
|
1 |
陈成榕;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根系特性的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1992年02期 |
2 |
戚克耀;王永生;佟伯德;;黑龙江省讷河市发现成片野生大豆种群[J];大豆通报;2005年06期 |
3 |
;宁夏野生大豆的分布、植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调查初报[J];宁夏农林科技;1980年03期 |
4 |
徐昌;;广西野生大豆资源考察初报[J];广西农业科学;1982年07期 |
5 |
徐树传,童川拉,游榕青,陈孝宽,危嫩弟;野生大豆光温反应观察研究[J];福建农业科技;1985年05期 |
6 |
姚振纯,林红;接种鉴定野生大豆的抗病性[J];大豆科学;1989年03期 |
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野生大豆基础生物学研究”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评议[J];吉林农业科学;1997年03期 |
8 |
吴燕,赵秋,刘澍才;辽宁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及其创新利用价值[J];杂粮作物;2004年03期 |
9 |
童川拉,黄建成;人工短日照诱导野生大豆开花的研究[J];福建农业科技;1989年03期 |
10 |
李春奇,高致明;野生大豆的解剖学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
11 |
史宏,刘学义;野生大豆抗旱性鉴定及研究[J];大豆科学;2003年04期 |
12 |
郑惠玉,陈瑞阳;带有四个随体的二倍体野生大豆(Glycine soja)[J];大豆科学;1984年01期 |
13 |
王曙明;;提高野生大豆种子发芽率的简便方法[J];中国农学通报;1986年01期 |
14 |
徐豹,邹淑华,庄炳昌,林忠平,赵玉锦;野生大豆(G.soja)种子贮藏蛋白组份 11S/7S 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0年03期 |
15 |
杨光宇,王洋,马晓萍;中国野生大豆(G.soja)脂肪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的研究[J];大豆科学;2000年03期 |
16 |
史宏,路贵和,马俊奎,任小俊,史更生,刘学义;野生大豆形态特征及生育特性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0年03期 |
17 |
;粤北地区发现许多野生大豆[J];广东农业科学;1981年02期 |
18 |
王英才;王海;王铜基;王宜云;辛亨泰;;甘肃1980年野生大豆资源考察报告[J];甘肃农业科技;1981年02期 |
19 |
杨光宇,郑惠玉,韩春凤,孙运岭;利用野生大豆(G.soja)种质选育大豆新品种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1年01期 |
20 |
李光发,黄文,曲刚,王生民;野生大豆籽粒吸水性的探讨[J];大豆科学;199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