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居抗震保安研究
【摘要】:
我国是遭遇地震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二十世纪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占全球1/3,死亡人数高达60万,占全球1/2。我国破坏性地震大多数发生在农村地区,大陆发生的74次7级以上地震中,有73次发生在农村地区,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员近60%为农村人口。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地震都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农村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地震灾害威胁。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是农村地区人员伤亡的重大直接原因。
本研究之目的就是通过对我国农村民居抗震保安现状的研究,了解目前我国农村民居的抗震保安形势,再通过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找出对策方法。为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农村民居抗震保安现状,尽快实现国务院提出的抗震保安任务目标,建设和谐社会献计献策。
本研究以科学发展观、农村社会发展等理论为支点,采用填表调查法和访谈法等方法,以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的农村民居为调查对象,以农村民居的建筑面积、结构类别等作为研究内容,客观地描述了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并从人员居住比例等方面考察了农村民居的抗震保安现状。研究发现,当前坊子区的农居具备一般抗震性能的只占当前农居总数的10%,而大约90%的房子不具备抗震性能,91%的人口居住在这些没有抗震性能的房子里,并且今后盖新居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因此,农村民居的抗震形势是严峻的。
研究认为,影响农村民居抗震保安的障碍性因素是多样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治理缺乏法律依据;二、区域发展的制约;三、文化的、传统的、风俗习惯的原因;四、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
对策认为,首先加强农村民居抗震保安的法律建设;其次,各级政府应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有效地开展各种各样的行政作为;第三,地震工作部门要在政府的推动下搞好典型示范,争取打开局面,包括:一、推广抗震产品和办法;二、建设农村民居抗震样板工程;三、培训农村工匠;四、加强农村的抗震避震知识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