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抗性品种混合种植对小麦白粉病的影响
【摘要】: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气传性病害,其主要防治措施是种植抗病品种和化学防治,建立利用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技术体系并研究其机制可以为白粉病的防治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新措施。本研究选用京双16(感)、京411(感)、京冬8号(感)、轮选987(抗)和保丰104(抗)五个小麦品种于2007~2008和2008~2009年在田间进行多样性布置,研究了在人工接种条件下,不同抗性品种混合种植对小麦白粉病、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并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其对田间病原菌群体多样性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如下:
2008年度AUDPC实际值小于理论值的组合占54.55%,防效分布在10.23%到47.93%之间;2009年度AUDPC实际值小于理论值的组合占23.08%,防效分布在1.85%到18.96%之间,两年度的结果均表明适当的品种组合可以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程度。品种搭配时以抗感搭配较优,且抗感比例也会影响控制效果,抗病组分比例越高,防病效果越明显。对品种数目和控制效果进行相关分析(2008年:R2=0.0224;2009年:R2=0.0789),结果表明品种数目与混种的控制效果相关性较差。品种的遗传背景可以影响混种的控病效果,决定控病效果的不是组分数目而是所有成分的抗病性或遗传差异,应选择遗传差异较大的品种进行组合。同时还发现大量外来菌源可能降低混合种植的控病效果。
对小麦混种田间各处理产量实际值与理论值进行分析,2008年小区产量实际值大于理论值的组合只占18.18%,增幅最低的为1.09%,最高的达7.9%;2009年61.54%的组合小区产量实际值大于理论值,增幅分布在0.52%到18.14%之间,结果显示混合种植对产量有增加的作用。对产量效应与防效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之间的相关并不清晰(2008年:R2=0.0596;2009年:R2=0.1006)。对千粒重数据进行分析,2008年混种组合千粒重实际值大于理论值的组合占27.27%,增幅分布在0.82%到2.94%之间,2009年混种组合千粒重实际值大于理论值的组合占26.92%,增幅分布在0.49%到5.07%之间,由此可以看出混合种植模式不会影响千粒重。对产量和千粒重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产量增加的组合其千粒重并不一定增加,因此混合种植模式可能不是通过影响千粒重对产量产生影响。本研究对两年度蛋白质含量数据分析,2008年混种组合中50%的组合粗蛋白含量实际值大于理论值,增幅分布在0.81%到3.94%之间,2009年混种组合蛋白质含量实际值大于理论值的比例为61.53%,增幅分布在0.29%到3.14%之间,结果表明:所有处理蛋白质含量实际值与理论值混合种植均无显著差异,对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大。
本研究用8条ISSR引物对纯系品种田间和混种田间的白粉菌群体进行扩增,并用POPGENE VERSION 1.31对其多样性进行分析,NTSYSpc 2.10e对其遗传结构分进行析,结果表明:从混种处理的病菌多样性水平和群体遗传结构可以看出,适当的组合可以增加病原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混合种植时,简单增加品种数不能增加病原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影响病原菌群体结构的是寄主遗传背景的丰富程度;纯系种植时寄主遗传背景复杂的处理(例如轮选987)小麦白粉病菌群体传多样性较丰富,白粉菌群体宗群数更多,优势宗群所占比例也相对较小,因此遗传背景会影响病原菌群体;品种的混合不是简单的增加品种数目就可增加病原菌群体的多样性水平;外来菌对遗传结构也会造成影响。
|
|
|
|
1 |
徐学荣,李宏宇,林奇英,谢联辉;作物混合种植布局模型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2年02期 |
2 |
曹克强,曾士迈;小麦品种混合种植的抗病增产作用[J];麦类作物学报;1992年03期 |
3 |
王成瑷,张文香,赵秀哲;水稻品种混合种植方式及增产效果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1994年03期 |
4 |
W.C.皮茨
,安子平;复种制综述[J];世界农业;1980年01期 |
5 |
;通过混合种植抗虫和感虫高粱杂交种对高粱瘿蚊非选择抗性的利用[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5年02期 |
6 |
王秀娜;段霞瑜;周益林;;小麦品种多样性对白粉病及产量和蛋白质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2011年03期 |
7 |
王贺军;张书敏;张彦坤;王永祥;;小麦白粉病流行动态预测预报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1990年02期 |
8 |
丁旭;马宏;;小麦白粉病防治适期商讨[J];中国植保导刊;1992年02期 |
9 |
乔清建;;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预测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1992年04期 |
10 |
乔体尚,程麦风;粉锈宁防治小麦白粉病[J];山西农业;1994年04期 |
11 |
陈企村,张丽荣;三唑酮处理种子对小麦白粉病流行的影响[J];宁夏农林科技;1995年01期 |
12 |
刘万才,邵振润;我国小麦白粉病发生演替的成因及趋势浅析[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5年06期 |
13 |
盛宝钦;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J];中国农村科技;1996年09期 |
14 |
韩峰!235200;小麦白粉病的危害与防治措施[J];安徽农业;2000年09期 |
15 |
王益新;黄晶;陆云梅;;25%奥宁WP防治小麦白粉病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06年05期 |
16 |
刘新;;安顺市小麦白粉病发生及防治对策[J];植物医生;2008年06期 |
17 |
许浩然,刘晏良;小麦白粉病的中期预报[J];新疆农业科学;1985年02期 |
18 |
;高抗白粉病冬小麦新品种京冬3号[J];农业新技术;1989年04期 |
19 |
杨从容;张超英;;小麦白粉病与施肥量的关系初报[J];今日种业;1993年06期 |
20 |
雷铁拴,王宏道,李巧芝,张国彦;洛阳市小麦白粉病区域划分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