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旱相关重要农艺生理特性及其与耐盐性遗传重叠
【摘要】:
在亚洲许多地区,干旱和盐胁迫是限制水稻生产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培育高产和抗逆的水稻品种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由于水稻抗旱和耐盐性是受多基因或多位点控制的数量性状,培育高产抗旱又耐盐的水稻品种十分困难。近10年来,我们在国际水稻研究所,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了大量的抗旱和耐盐的导入系和聚合系。为了解高产,抗旱以及耐盐之间的关系及其它们内在机理,本研究利用抗旱QTL聚合系从表型和生理的角度阐述了抗旱机理,并利用导入系阐述了抗旱和耐盐的遗传机制。
第一套试验材料包括48个聚合系。在严重大田干旱胁迫和灌溉条件下,以轮回亲本IR64为对照,连续三年分别在营养期和生殖期,对48个IR64背景的二轮抗旱QTL聚合系得抗旱性以及产量潜力,进行了鉴定评估。研究表明,相对于轮回亲本IR64,在生殖期旱胁迫条件下所有48个聚合系,在营养期胁迫条件下36个株系的抗旱性均显著提高(p<0.05)。另外,在正常灌溉条件下23个株系产量显著高于IR64(p0.05),其余25株系产量与IR64相近。通过对产量以及次级性状的比较分析发现,3种重要的抗旱机理相互协调提高聚合系的抗旱能力和产量潜力,最主要的是避旱性(drought avoidance),具体表现为在生殖期胁迫条件下,通过减少分蘖数和茎叶干物质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有效穗数和育性,从而大大提高了收获指数和产量,这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这些聚合系能够更有效利用土壤水分,确保重要功能的正常进行。而在正常灌溉条件下这些聚合系比IR64没有减少甚至更多的分蘖数和穗数。第二种机理是一种特殊的抗早性(drought tolerance),表现为在生殖期干旱胁迫下加速了“源”的有效转运和利用,显著提高收获指数,表现为所有的聚合系在三种条件下(正常,营养期胁迫,以及生殖期胁迫),均比IR64表现出了显著高的千粒重或者显著高的育性(P0.05)。逃旱性(drought escape)是第三种机理,在生殖期,通过加速生长避免花期遭遇更严重干旱伤害;在营养期,加速生长为复水后后期库的积累提供了更多“源的供应”。同时我们发现,在具有相似抗旱性和产量潜力的株系间,次级性状表现差异较大,这为通过分子标记聚合这些有利性状提供了信息,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植株抗旱能力和产量潜力。因此胁迫条件下通过选择产量和优良次级性状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培育高产抗旱品种的效率。
为进一步了解这些聚合系的抗旱机理,尤其是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动态反应,选择12个或生殖期或营养期或兼而有之表现较好的株系,以IR64为对照,在温室条件下进行盆栽实验。研究发现,在营养期胁迫条件下,比较对照,拥有发达根系的株系29和较低单位面积蒸腾量(较厚叶片)的株系30,在土壤水分含量较低的情况下,均能保持较高蒸腾速率和光合作用,这样有效积累了地上地下部生物量,从而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ABA的积累是其主要的信号调节机理。同时发现非ABA代谢途径也同样调节植株对水分匮缺的反应。在生殖期间歇性水分胁迫下,土壤水分的过快汲取导致了株系间表现相似,但复水后差异明显(p0.01),株系30复水前水分利用率高,生物量积累多,恢复能力最强,而具有发达根系的line29并没有表现出强的恢复能力。根系解剖结构表明,株系29具有厚的木质部层和更多导管,这有利于土壤水分的吸收,但是在严重土壤水分胁迫下易造成导管“气穴”现象,这将极大降低根系对土壤水分的汲取能力。同时在田间旱胁迫下,我们尝试观察了植株的动态变化,结果再次证明,适时的开花期,高效水分利用或者发达根系,以及碳水化合物的有效转运等,协同调节是聚合系抗旱的机理所在。
在第二套实验中,利用两个以高产稻黄花占为背景BC1F3群体(HHZ/OM1723和HHZ/Teqing)3000个单株,在中国广东和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了抗旱,耐盐和高产选择,选择到24个高产,36个极端抗旱和30个极端耐盐的导入系进行了卡方和多位点关联概率测验,以检测供体导入片段中与可能与高产、抗旱以及耐盐相关联的功能遗传单位(FGU)。根据连锁不平衡分析和最新数量遗传理论,共检测到53个FGU构成了抗旱和耐盐的遗传网络。在群体HHZ/OM1723中检测到28个FGU,其中9个在三种选择群体中检测到,14个在两种选择群体中,5个只在单个选择群体中检测到,而且有三个具有高导入的位点总是处于抗旱耐盐遗传网络的最上游,其中3个在三种遗传网络的最上游具有重叠。同样地,在群体HHZ/Teqing中,检测到25个FGU,其中19个在三种选择群体中检测到,4个只在两种选择群体中检测到,2个只在单个选择群体中检测到。同样地,总有两个位点处于高产、抗旱和耐盐遗传网络的最上游。而且同一个途径的位点间表现出高度正相关,不同途径间表现出独立或者负相关关系。但是比较发现,很少FGU在两个群体发生重叠,这表明大多数检测到的FGU来自于不同的供体。这与当前对抗旱和耐盐的研究结论一致,但这些遗传信息为我们通过聚合高度正相关或者独立的不同的功能遗传位点,进一步提高水稻的高产、抗旱以及耐盐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也为通过分子标记高通量检测抗旱耐盐QTL位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
|
|
1 |
;光滑和非光滑高粱在水分胁迫和非胁迫条件下的幼苗生长[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6年02期 |
2 |
陈建波;王全喜;章洁;;绿豆芽超氧化物歧化酶在胁迫条件下的活性变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3 |
李毅,章宗维,袁勤生;胁迫条件下海藻糖的代谢调控及保护作用[J];药物生物技术;2000年04期 |
4 |
李杰;欧丹云;宋立荣;;微囊藻衰亡过程研究——四种模拟胁迫条件下微囊藻的衰亡生理[J];湖泊科学;2008年05期 |
5 |
舒健虹;吴佳海;覃涛英;王小利;;高羊茅在氮胁迫条件下生理特征研究(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5年09期 |
6 |
温国胜,吉川贤,张国盛,张明如,余树全;干旱胁迫条件下臭柏的生长[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7 |
张祥胜;王瑞斌;;低能氩离子注入对甘草在胁迫条件下萌发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2期 |
8 |
薛令禄;王金栋;;高锰胁迫条件下硅对诸城茶叶片保护酶系统活性影响的研究[J];云南农业科技;2013年06期 |
9 |
高雪;;柑橘膨胀素相似基因的克隆及在采后胁迫条件下的表达[J];生物技术通报;2010年09期 |
10 |
魏志文;赵艳霞;张梅梅;郑维发;;胁迫条件对一土生青霉菌总酚积累及其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影响[J];菌物学报;2010年04期 |
11 |
胡泓,王光火,张奇春;田间低钾胁迫条件下水稻对钾的吸收和利用效率[J];中国水稻科学;2004年06期 |
12 |
许明辉,唐祚舜,赵丰萍,田文忠;抗生素G418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水稻种子发芽特性及应用[J];遗传;2003年01期 |
13 |
张凤路,D.Kirubi;玉米雌雄穗开花间隔与产量关系研究[J];作物学报;2002年01期 |
14 |
陆红飞;郭相平;甄博;王振昌;杨骕;;旱涝交替胁迫条件下水稻叶绿素荧光特性[J];灌溉排水学报;2016年12期 |
15 |
刘向勇;张小华;鲍晓明;;酿酒酵母工业菌株胁迫条件耐受性分析[J];中国酿造;2006年01期 |
16 |
赵福庚,刘友良;胁迫条件下高等植物体内脯氨酸代谢及调节的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1999年05期 |
17 |
孙艳;王益权;刘军;;紧实胁迫条件下土壤水分的蒸发及数学模拟[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1期 |
18 |
于永辉;朱晓天;孙振营;董修才;;水分胁迫对蔬菜的影响[J];吉林蔬菜;2006年02期 |
19 |
李永红;杨悦;;水分胁迫对叶子花光合特性的影响[J];北方园艺;200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