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典型植被生长固碳及耗水特征
【摘要】:为在定量了解西北干旱缺水地区森林植被的生长固碳与耗水关系的基础上准确评估森林植被的固碳功能,并为科学指导森林植被与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于2009年生长季在宁夏六盘山南部的香水河小流域,采用树干解析、样地植被与土壤调查、树木年轮分析、热扩散探针测定树干液流、树干径向变化记录仪测定径向生长等方法,开展了相关测定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典型植被类型的群落生物量
建立了华北落叶松、桦木各器官(干、枝、皮、叶、根)的生物量与其胸径、树高的统计关系;建立了种类混合的灌木各器官(枝干、叶和根)生物量与地径的统计关系。各植被类型的平均生物量(t/hm~2)为:森林(78.37)灌丛(20.77)草甸(2.29)草地(1.07)。其中森林的生物量依次为华山松林(102.70)桦木林(84.42)山杨林(79.97)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8.37)稀疏次生林(44.91),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量比例分别为91.04、8.09和0.87%;各器官生物量比例(%)对乔木层为:干(54.06)枝(21.04)根(16.92)皮(5.34)叶(2.65),对灌木层为枝干(62.68)根(30.55)叶(6.77),对草本层为地上茎叶(58.82)根(41.18)。各类森林的枯落物现存量(t/hm~2)平均为12.56,大小依次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18.21)华山松林(11.99)桦木林(10.90)山杨林(7.67)稀疏次生林(7.06),均远大于灌木林(3.13)、草甸(0.82)和草地(0.49)的枯落物量。
2.植被含碳率
乔木全株平均含碳率为52.22%,各树种含碳率(%)为:华山松(55.51)华北落叶松(53.60)白桦(51.13)山杨(50.30)红桦(49.92)。乔木的器官含碳率为:叶(53.89)干≈枝(52.6)皮(52.1)根(50.69)。灌木全株平均含碳率为47.81%,不同种的含碳率(%)依次为忍冬(48.30)峨嵋蔷薇≈野李子(48.2)荀子(46.65),各器官含碳率(%)依次为:枝干(50.34)根≈叶(47.1)。草本植物含碳率(%)平均为36.92,其中地上茎叶含碳率(44.22)高于根系(29.63)。
3.典型植被类型的碳储量
森林的植被碳密度(t/hm~2)平均为37.65,其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为33.42、3.97和0.26。各种林分依次为:华山松林(56.69)山杨林(43.43)桦木林(42.99)华北落叶松人工林(30.37)稀疏次生林(22.67),均大于灌木林(10.16)。乔木层碳储量占总量的比例(%)依次为华山松林(98.85)华北落叶松人工林(92.40)桦木林(89.36)山杨林(87.61)稀疏次生林(65.44)。
4.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碳储量
几种植被类型的枯落物平均含碳率(%)为38.15,其中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分别为:44.87、35.69和30.07。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平均碳密度(t/hm-2)为4.94,各类型依次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6.53)华山松林(5.35)桦木林(4.29)山杨林(3.17)稀疏次生林(2.59)灌木林(1.03)草甸(0.28)草地(0.17)。0-45cm的矿质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32-7.32,平均为4.42。矿质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样地间波动均随土壤加深而减小;矿质土壤有机碳密度(t/hm~2)在94.10-335.09,平均为186.91;各植被类型土壤碳密度依次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197.66)天然次生林(191.74)亚高山草甸(163.11)草地(160.74)灌木林(140.06)。
5.土壤碳库对造林时间和干扰程度的响应
不论任何坡向,土壤有机碳含量在造林后均先下降后上升,对造林干扰的敏感程度随土层加深而减弱。土壤有机碳密度(t/hm~2)在阳坡半阳坡为幼龄林(96.33)灌丛(122.12)中龄林(189.27),即土壤有机碳库在造林20年时和灌丛对照相比已得到恢复;在阴坡半阴坡为幼龄林(192.37)中龄林(222.03)次生林(256.64),即造林20年后土壤碳库与次生林对照相比仍未恢复。阴坡土壤碳库在任何林龄阶段都高于阳坡,说明阴坡森林土壤碳储存能力更大。
对不同林龄样地土壤碳含量的统计分析表明,相对阳坡灌丛的土壤碳含量(32.13 g/kg),阳坡半阳坡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造林后第8年时降至最低,降幅为3.72 g/kg,恢复需16年。相对阴坡次生林土壤碳含量(66.30g/kg),造林后第16年土壤有机碳含量降至最低,降幅为22.77 g/kg,恢复需32年。
在造林10年后,0-45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g/kg)为灌丛(35.55)灌丛稀植造林地(31.05)常规密度及全面整地造林地(23.17),说明减少造林整地干扰利于维持森林土壤的碳库功能。
6.主要树种优势木年际生长固碳特征
林木单株年固碳量和累积固碳量与树龄均有很好的二次函数关系,确定系数均在0.99以上。基于树木年轮分析得到的各树种10-20龄间的优势木单株年固碳量(kg/a)依次为:华北落叶松(4.06)红桦(2.03)华山松(1.80)糙皮桦(1.52)山杨(0.82)白桦(0.65)少脉椴(0.35)。
基于树干径向变化记录仪测定得到的林分标准木的单株年固碳量(kg/a)平均值依次为白桦(3.74)华北落叶松(3.28)华山松(1.93)红桦(0.86)。基于标准木计算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华山松-桦木次生林年固碳量分别为2.1和1.05 t/hm~2,且分别有75%和73.7%是在6-7月份积累的。
7.森林耗水量及固碳水分利用效率
林分标准木的单株生长季(5-9月)总耗水量(kg)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972.9,次生林中的白桦和华山松为2272.9和1860.4。折合的生长季耗水深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426.4 mm,华山松-桦木天然次生林为343.0mm,分别是降水量的97%和78%。林分标准木的单株水分固碳利用效率(tC/万tH_2O)为:华北落叶松(47)白桦(16)华山松(11)。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与次生林的植被固碳增长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4.9和3.0 (tC/万tH_2O);维持生态系统碳库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947和1851(tC/万tH_2O)。两种林分的固碳增长耗水成本分别为2030.3和40607 tH_2O/tC;碳维持耗水成本分别为10.6和5.4 tH_2O/tC。人工林的碳库功能维持的耗水成本是次生林的1.95倍。
8.结论
总体来看,落叶松人工林虽有较好的生产力和生长固碳功能,但其碳库维持的耗水成本接近次生林的2倍,且耗水量接近同期降水量会导致流域产流能力下降。同时,人工造林整地和抚育会造成土壤碳库储量大幅下降,且恢复周期长,需20-30年才能达到造林前的土壤碳库水平。基于本文阶段研究成果可以认为,要尽量减少对现有森林的过度干扰,不要进行皆伐后造林和大面积整地造林,而是要合理利用林木天然更新实现森林的持久覆盖和面积增长,要合理限制耗水较多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采用近自然经营的途径将其逐渐转化为乡土树种组成的森林,从而既能维持和提高森林固碳功能,又能保证流域的产水功能。
|
|
|
|
1 |
李家春,谢正桐;植被层湍流的大涡模拟[J];力学学报;1999年04期 |
2 |
王静;沈月琴;;森林碳汇及其市场的研究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
3 |
樊新勇!新疆阿拉尔,843300,陈英!新疆阿拉尔,843300,何良荣!新疆阿拉尔,843300,朱朝阳!新疆阿拉尔,843300,曾超!新疆阿拉尔,843300;棉田小气候特征的初步研究[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
4 |
刘伟,施建成;应用极化雷达估算农作物覆盖地区土壤水分相对变化[J];水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
5 |
吴婕;李楠;陈智;余世孝;;深圳特区城市植被的固碳释氧效应[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6 |
索安宁;赵冬至;张丰收;;我国北方河口湿地植被储碳、固碳功能研究——以辽河三角洲盘锦地区为例[J];海洋学研究;2010年03期 |
7 |
鲁莉;;森林固定大气CO_2实物量方法的比较[J];甘肃科技;2008年15期 |
8 |
赵鸣,江静,苏炳凯,符淙斌;一个引入近地层的土壤一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模式[J];大气科学;1995年04期 |
9 |
潘根兴
,赵其国
,蔡祖聪;《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我国耕地土壤碳循环研究若干问题[J];中国基础科学;2005年02期 |
10 |
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郑国侠;杨宇峰;;中国近海生物固碳强度与潜力[J];生态学报;2008年02期 |
11 |
何光亚;陈天虎;黎少杰;张楠;归显扬;姚敦璠;刘畅;;石膏在有机物厌氧分解中的固碳效应[J];高校地质学报;2011年01期 |
12 |
潘根兴;;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其演变与应对气候变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05期 |
13 |
何栋材;;森林固碳效益的经济核算——以甘肃小陇山林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4期 |
14 |
方磊;刘健;陈锦辉;吴建辉;徐嘉楠;张饮江;沈和定;;贝类生态修复作用及固碳效果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
15 |
刘春光,金相灿,孙凌,钟远,戴树桂,庄源益;pH值对淡水藻类生长和种类变化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
16 |
李新宇;唐海萍;;陆地植被的固碳功能与适用于碳贸易的生物固碳方式[J];植物生态学报;2006年02期 |
17 |
石雪峰;夏建新;吉祖稳;;植被条件对近地表风速垂线分布的影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18 |
肖胜生;董云社;齐玉春;彭琴;何亚婷;刘欣超;;内蒙古温带草原羊草叶片功能特性与光合特征对外源氮输入的响应[J];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12期 |
19 |
王泽;张静;;有植被突扩明渠水流特性试验[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
20 |
王文帆;刘滨凡;刘广菊;梁素钰;刘禹;;小兴安岭典型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状况比较分析[J];林业科技;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