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水文效应模型研究
【摘要】:本文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2008-2011年林分内外水分环境定位观测数据为依据,通过林冠、枯落物及土壤水分动态分析,研究森林的水文效应功能,并根据理论分析和实测数据建立了适合该地区的森林水文效应模型。主要结果为:
(1)穿透雨、树干径流及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用函数y=a+b·x表达,即可较好地满足该区域研究的需要,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穿透雨率、树干径流率与林外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函数y=a+b·x/(c+x)来描述;而林冠截留率与林外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函数y=a+b/(c+x)来描述;使用偏相关与逐步回归引入其他有关因子,可以得到更为精确的林冠截留模型I=a·P+b·M+c·V+d
I—林冠截留量,P—林外降雨量,M—林内空气相对湿度,V—林内降雨期间平均水面蒸发量。
(2)枯落物截留量与降雨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函数Ic=a·Pb表达。利用偏相关系数对枯落物截留量与其它因子之间进行分析检验,得到与降雨持续时间和降雨期间平均水面蒸发量的函数关系:Ic=a·Pb+c·D+d·V
I。—枯落物截留量,P—林外降雨量,D—次降雨持续时间,V—降雨期间平均水面蒸发量。该函数对枯落物截留模型精度的提高作用不大,为使模型简化,认为I。=a·Pb为适宜的模型。
(3)林地土壤水分动态与各因子之间的关系为:
Wv—本次与上次土壤蒸发器的质量差,t—时间段,Wt—上次土壤蒸发器质量,V—时段t内的平均水面蒸发量,P—林外降雨量,其余为参数。
(4)森林水文效应与各因子之间的关系为:
We—时段t内林外气象站蒸发器土壤水分变动量与林内蒸发器土壤水分变动量的差值,即We=(wout-Wout)-(win-Win),其中wout和win分别为当前气象站和林内蒸发器质量,Wout—上次林外气象站蒸发器质量,Win—上次林地蒸发器质量,P—林外降雨量,Pt—温度,Pm—湿度,只—风速,只—林分郁闭度,Pl—叶面积指数,Ph—冠层厚度,其余为参数。
|
|
|
|
1 |
白晋华;郭晋平;;流域森林植被水文生态效应研究展望[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8年03期 |
2 |
于倬德;尤代强;;沙棘林水文效应分析与利用[J];沙棘;2007年02期 |
3 |
尹光彩,周国逸,刘景时,张德强,王旭;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水文效应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年03期 |
4 |
高甲荣;秦岭林区锐齿栎林水文效应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
5 |
余新晓,陈丽华,牛健植,赵玉涛;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CWD水文效应研究(英文)[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年04期 |
6 |
何亚平;费世民;蒋俊明;陈秀明;余英;唐森强;;四川长宁竹林凋落物的蓄水功能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
7 |
林宝善;护田林带的水文效应[J];新疆林业;1986年06期 |
8 |
李树人,赵勇,闫志平,赵体顺,李向东,聂宏善;豫西伏牛山区日本落叶松林水文效应研究[J];林业科学;1999年S1期 |
9 |
金小麒,巫启新;板桥河小流域防护林体系的水文效应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0年04期 |
10 |
杨万军;靖远哈思山森林植被水文效应调查与分析[J];甘肃林业科技;2000年02期 |
11 |
杨万军;哈思山林区森林植被水文效应调查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3年12期 |
12 |
单炜;王福亮;;公路植物护坡水文与力学效应的理论研究[J];森林工程;2007年06期 |
13 |
李燕;李恒鹏;;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及其风险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07年05期 |
14 |
俞似军,许利群,杭韵亚;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水文效应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1994年03期 |
15 |
杨吉华,张光灿,张衍福,将德平,李雪东,王立海,焦宝柱,王洪刚;不同母岩山地山合欢幼林的生长及水文效应[J];防护林科技;1997年04期 |
16 |
张光灿,刘霞,赵玫;泰山几种林分枯落物和土壤水文效应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9年06期 |
17 |
栾兆擎,邓伟;三江平原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2003年05期 |
18 |
林锦;福建茶秆竹林的土壤水文效应[J];林业科技开发;2005年06期 |
19 |
车克钧;傅辉恩;贺红元;;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效益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2年06期 |
20 |
郗敏;吕宪国;刘红玉;;人工沟渠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J];生态学杂志;2005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