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川南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研究

任立宁  
【摘要】:土壤呼吸是土壤有机碳流失的主要途径,凋落物分解是土壤有机碳输入的主要来源,两者均是森林土壤碳循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是我国主要的森林类型之一,具有分布广、生长快、固碳强等特点,对调节大气CO_2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毛竹林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土壤碳循环关键过程的主要调控因子,可为该区域毛竹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及提高竹林土壤碳储量提供理论依据。土壤有机碳质量往往反映了土壤有机碳的可获取性,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是目前用来表征土壤有机碳质量的常用方法,此外,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有机碳分解的主要驱动因素,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酶活性)是研究土壤有机碳分解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通过对川南典型毛竹林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野外观测,结合土壤温湿度、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和细根特性、土壤有机碳及碳化学结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特征的测定,综合分析影响毛竹林土壤总呼吸及其各组分的生物环境因素,揭示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毛竹林土壤呼吸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0-5cm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表现为芳香碳最高,氧烷基碳次之,再者为烷基碳和羰基碳。生物和非生物因子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及碳化学结构,其中土壤有机碳与全氮、硝态氮、全磷、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质量含水量相关,各土壤理化因子主要通过间接效应对土壤有机碳产生影响,同时凋落物生物量和细根化学性质也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关键因子;此外,真菌、革兰氏阴性菌与芳香碳相关,毛管孔隙度与氧烷基碳相关,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容重、细根氮磷比、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与烷基碳相关,pH值、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与羰基碳相关。(2)为了解川南毛竹林一重要土壤碳过程--凋落物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开展了凋落物叶、细根分解试验。鉴于凋落物质量、林地类型对分解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针对毛竹和林下占优势的芒箕两种质量差异极其显著的叶、细根开展了异地交互分解试验。发现:毛竹和芒箕叶、根分解速率差异显著,凋落物叶年分解系数(k)芒箕(0.73±0.02)高于毛竹(0.58±0.03),而细根年分解速率(k)毛竹(0.66±0.04)高于芒箕(0.42±0.03),凋落物叶和细根中C、N、P均表现为养分净释放模式;毛竹和芒箕凋落物叶(或细根)混合分解并没有产生混合效应,但是显著抑制了凋落物叶N、P养分释放和细根的C的养分释放;林下植被盖度不同的林地对分解速率产生显著影响,林下植被盖度高的林地中毛竹和芒箕凋落物叶年均分解速率比在林下植被盖度低的林地中分别快18.75%和9.10%,细根年均分解速率分别快10.14%和24.49%;初始养分浓度是影响养分释放模式和释放速率的关键因子。(3)该区毛竹林土壤总呼吸、异养呼吸及自养呼吸年平均速率分别4.69μmol·m~(-2)·s~(-1)、1.67μmol·m~(-2)·s~(-1)和2.58μmol·m~(-2)·s~(-1),年累积通量分别为4622.15g·m~(-2)、2724g·m~(-2)和1898.15 g·m~(-2),土壤各组分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其中自养呼吸贡献率和表层5cm土壤温度变化趋势一致,年平均土壤总呼吸中自养呼吸贡献率相对较高(60.57%)。土壤总呼吸速率及各组分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均与表层5cm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关系,土壤温度能解释土壤呼吸变异的56.4%-80.9%,是该研究区毛竹林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季节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湿度与土壤呼吸季节无显著相关性。不同呼吸组分温度敏感性(Q_(10))表现为自养呼吸(3.38)异养呼吸(2.21)。生物或非生物因子对土壤总呼吸及各组分呼吸影响不同,土壤总呼吸与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细根生物量显著相关,土壤自养呼吸除与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细根生物量相关外,还与细根氮、磷含量有关,而土壤异养呼吸主要受细根碳氮比影响。(4)0-5cm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细菌含量最高,占土壤总生物量的75.65%,而放线菌和真菌分别占总量的16.43%和3.63%,季节动态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RDA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和氨态氮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共能解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的34%,全氮和丛枝菌根真菌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非生物和生物因子,能分别解释土壤微生物功能变异的70%和28%。此外,林下植物盖度不同的林地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酶活性均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丛枝菌根真菌、放线菌、β-葡萄苷酶、蛋白酶、酚氧化酶产生分异。(5)土壤呼吸受环境因子、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凋落物和细根性质、土壤微生物等多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RDA分析表明,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变异的最主要环境因子,能共同解释呼吸变异的77.9%,其中总呼吸和自养呼吸与非毛管孔隙度显著正相关,与毛管孔隙度显著负相关;真菌和细根生物量是影响土壤呼吸的变异的最主要的生物因子,其中,总呼吸和自养呼吸与细根生物量正相关,异养呼吸与真菌负相关;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中烷基碳/氧烷基碳比可解释土壤呼吸变异的36.7%。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唐浩竣,李海萍,陈文悦,唐家亮;基于科学知识图谱谈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土壤学报;年期
2 张蒙;李晓兵;;放牧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相关过程研究进展[J];草地学报;2018年02期
3 徐均华;黄国强;菅攀峰;胡庆辉;李智勇;郭松;柳立;江智敏;;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及在农田生产中的应用[J];耕作与栽培;2018年02期
4 黄锦学;熊德成;刘小飞;杨智杰;谢锦升;杨玉盛;;增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17年01期
5 张梦瑶;高永恒;谢青琰;;干湿交替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的研究进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7年01期
6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土地利用的响应特征方面取得进展[J];干旱区地理;2017年02期
7 马昕昕;;温度对太谷县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7年05期
8 王慧杰;常顺利;张毓涛;李翔;韩燕梁;;天山雪岭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及其与森林发育的关系[J];山地学报;2017年03期
9 邓飘云;陈建国;闫文德;;武陵山脉龙山段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及控制机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年08期
10 李龙;姚云峰;秦富仓;郭月峰;王欣;常伟东;;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的尺度效应研究[J];土壤;2014年05期
11 王东波;陈丽;;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年27期
12 安玲玲;吕晓男;麻万诸;任周桥;邓勋飞;陈晓佳;;浙江省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储量的初步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4年01期
13 李龙;姚云峰;秦富仓;郭月峰;平春;;赤峰市小流域地形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2014年03期
14 胡玉福;邓良基;王玉婷;马可雅;彭佳佳;齐鹏程;;川中典型紫色丘陵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及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4期
15 李凤博;蓝月相;徐春春;陈和义;周锡跃;方福平;;梯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及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学报;2012年01期
16 刘京;常庆瑞;陈涛;刘梦云;齐雁冰;;陕西省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及储量估算[J];土壤通报;2012年03期
17 张晓霞;李占斌;李鹏;尹娜;穆军;;土地利用对陕北水土流失区土壤有机碳、水分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3期
18 潘依依;何云峰;单立楠;俞丹萍;;沙漠化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11年06期
19 王海燕;张洪江;杨平;王伟;;不同水土保持林地土壤有机碳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20 周晓宇;张称意;郭广芬;;气候变化对森林土壤有机碳贮藏影响的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成龙;陆晓辉;崔丽峰;;贵州省农业土壤有机碳和氮化学计量在近50年里的变化[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2 雷娜;;延安治沟造地工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环境工程2017增刊2下册[C];2017年
3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5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郭沂林;潘剑君;;寒温带与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对比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赵营;郭鑫年;刘汝亮;王世荣;;宁夏灌区不同类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含量特征[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周卫军;王凯荣;刘鑫;;有机物料循环对红壤稻田系统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立宁;川南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年
2 沈雅飞;除灌、采伐处理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相关过程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年
3 张文娟;气候变化与放牧管理对三江源草地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8年
4 刘慧屿;辽宁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5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6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7 陶贞;草原土壤有机碳动力学同位素示踪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8 李正才;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9 刘守龙;亚热带稻田土壤有机碳氮循环[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10 黄敏;亚热带丘陵区土壤有机碳、磷变异特征及驱动因子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政;甘肃陇南山地人工植被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固碳潜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2 周稀;崇州西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的空间分布及模拟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3 朱文玲;小麦与豆科秸秆组合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固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4 杨艳;基于侵蚀过程的长江流域土壤有机碳水平运移的模拟与估算[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5 李颖;白云岩地区坡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年
6 丁肇龙;新疆准东地区风蚀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新疆大学;2018年
7 栗文瀚;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草地生产力和土壤有机碳影响的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8 于丰源;基于Century模型的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年
9 郝敏敏;麦玉两熟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及其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10 于倚龙;不同载畜率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子[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记者 李丽云 实习生 阴浩;用技术手段恢复黑土肥力[N];科技日报;2017年
2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李禾;我国应加强土壤固碳能力研究[N];科技日报;2010年
4 ;拿什么留住你,黑土地[N];农民日报;2015年
5 记者 李大庆;400岁森林能持续积累碳[N];科技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