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理论、方法与应用

于澎涛  
【摘要】: 流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异导致流域水文过程的时空变化。传统的黑箱模型和集总式模型没有考虑这种影响。为了真实反映流域水文过程,准确计算森林和其它植被类型的水文效应,需要在传统的定位观测和单点模拟的基础上,根据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机理,建立基于自然地理要素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并以尺度转换方法,将小流域上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推广到中、大流域。本研究选择位于长江中上游的四川绵阳官司河流域(104°46′-104°49′E,31°32′-31°37′N)为研究区,构建并运行了分布式水文模型—官司河模型,编写了相应的软件,并对这一模型在更大尺度上推广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官司河流域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区具有典型性。本文通过野外定点观测和实验确定模型的参数。官司河模型首先把流域划分为一系列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方格,每个方格为一个单元,方格的大小为模型的空间分辨率。在官司河流域应用该模型时,把官司河流域分成了7378个50m×50m的单元。并认为在50m×50m这样的分辨率下,每个单元内部在水平方向上均匀一致,具有相同的海拔高度、植被、土壤等一组自然地理特性,这些地理特性决定了该单元的水文过程和水文特征。在垂直方向上,官司河模型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成层性和不同生态层对水文过程的作用,把单元进一步划分为层。在官司河流域,把每个单元从上到下分为植物群落冠层、地表枯落物层、地表面层和土壤层4层。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Arc/Info和Idrisi的支持下,对每一单元的地形、土壤和植 摘要 被信息赋值。在单元和层划分的基础上,模拟各单元的截留、下渗和径流形成 过程。根据水分在单元和层之间的传输途径关系模拟流域内水的空间运移。 用官司河流域的观测结果对官司河模型计算的降雨-径流过程的检验表明, 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官司河模型还可被进一步用于流域管理措施生态效 益的评估。通过预设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研究表明,森林面积增加并不是削 减洪峰过程的唯一因素,流域径流过程的改变还与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有关。 考虑到森林可以逐渐地改变土壤条件,所以森林的水文效应可能会在造林后相 当长时间内通过改变土壤条件而更明显地体现出来。 尺度转换是森林水文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通过官司河模型可以实现 森林水文过程及其生态效益从点到面,从小区域到大区域的转化。与国外同类 模型的比较表明,官司河模型具有通用性强的特点,具有在其他流域和其他尺 度应用的潜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程根伟,钟祥浩,何毓成;森林水文研究中的悖论及最新认识[J];大自然探索;1996年02期
2 于静洁,刘昌明;森林水文学研究综述[J];地理研究;1989年01期
3 张志强,余新晓,赵玉涛,秦永胜;森林对水文过程影响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1期
4 程根伟;从森林水文作用看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J];山地学报;1993年01期
5 舒立福,田晓瑞,吴鹏超,李骞;火干扰对森林水文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1999年S1期
6 姚华夏;;森林水文耦合模型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1年01期
7 王兵,刘世荣,郭泉水,温远光;中国若干森林水文要素地理分布规律的模拟[J];生态学报;1997年04期
8 程根伟,Hetherington E;太平洋西海岸森林砍伐对洪水特征的影响[J];山地学报;1997年03期
9 陈珂,邓贤贵,陈祖铭;对森林水文研究方法的辨析与建议[J];水电站设计;1998年04期
10 罗晓华;张浩;李建彬;;四川宽坝林区土壤水分动态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7年05期
11 陈步峰,王新文,曾庆波,周光益,李意德,冯林;热带森林水文研究中数据收集技术的探讨[J];生态科学;1998年01期
12 巩合德,王开运;森林水文生态效应及在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群落中的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年05期
13 马良清,张毓锐;重庆地区森林水文作用的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14 余伟,王玉军;杭州森林水文效应研究——以昌化溪流域为例[J];杭州科技;2004年05期
15 高富;张一平;刘文杰;唐建维;邓晓保;;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集水区基流特征[J];生态学杂志;2009年10期
16 战海霞;张光灿;刘霞;姚孝友;;沂蒙山林区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颗粒分形与水分入渗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01期
17 周海光;刘广全;杨小刚;;黄土高原水蚀风蚀复合区植被构建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J];陕西水利;2011年02期
18 彭立;苏春江;徐云;满正闯;;森林对流域水文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7年04期
19 张德成;殷鸣放;陈宏伟;王炜;王晓峰;王毅峰;丁丽娜;朱学静;;主要森林植被土壤及枯落物水分蒸发量动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20 吕瑜良;刘世荣;孙鹏森;刘兴良;张瑞蒲;;川西亚高山不同暗针叶林群落类型的冠层降水截留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克勤;;人工林对土壤水环境的影响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余新晓;秦永胜;;森林植被对坡地不同空间尺度侵蚀产沙影响分析[A];第二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研讨会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王馨;张一平;;西双版纳勐仑地区降雨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张一平;王馨;王玉杰;刘文杰;刘玉洪;;西双版纳地区热带季节雨林与橡胶林林冠水文效应比较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吕瑜良;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耦合及模拟[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2 于澎涛;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理论、方法与应用[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1年
3 李玉敏;森林水文服务市场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4 宋吉红;重庆缙云山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韩春华;阿什河上游小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功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6 龚固堂;不同尺度防护林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调控技术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7 黄采艺;枫香人工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及主要营养元素动态特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8 周艳春;森林火灾对流域蒸散发和径流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华;应用3S技术对帽儿山地区森林水文效应评价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2 张伟;冀北山地森林水文特征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张子言;永川降雨性质及典型森林类型水文效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4 孔维健;庙山坞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类型水文生态效应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5 罗忠;枫香人工林生态系统林冠截留对降水水量和养分输入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6 丛日亮;苏南丘陵山区主要森林类型水文效应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孙昌平;祁连山中部青海云杉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8 刘千;六盘山北侧叠叠沟小流域几种典型植被生态水文过程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9 季冬;贡嘎山暗针叶林林冠截留的Gash模型[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张杰;湘北桤木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洪美王秋丽;促进林水和谐 保障生态安全[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叶青;森林生态领域的探寻者[N];广东科技报;2010年
3 李欣瑶王进东;黑河综合遥感试验获进展[N];甘肃日报;2008年
4 罗连军南海燕 张宇科;“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寒区实验取得阶段性成功[N];青海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范建 通讯员 尹发权 王建兰;森林与水的关系:问题在哪里_(上篇)[N];科技日报;2001年
6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王礼先 本报记者 周瑾;坚持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N];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资敏;云南拟建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N];中国环境报;2010年
8 ;教学名师科研先锋[N];科技日报;2004年
9 记者 肖意;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开园[N];深圳特区报;2009年
10 李萍;长白山的依恋[N];光明日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