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理论、方法与应用
【摘要】:
流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异导致流域水文过程的时空变化。传统的黑箱模型和集总式模型没有考虑这种影响。为了真实反映流域水文过程,准确计算森林和其它植被类型的水文效应,需要在传统的定位观测和单点模拟的基础上,根据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机理,建立基于自然地理要素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并以尺度转换方法,将小流域上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推广到中、大流域。本研究选择位于长江中上游的四川绵阳官司河流域(104°46′-104°49′E,31°32′-31°37′N)为研究区,构建并运行了分布式水文模型—官司河模型,编写了相应的软件,并对这一模型在更大尺度上推广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官司河流域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区具有典型性。本文通过野外定点观测和实验确定模型的参数。官司河模型首先把流域划分为一系列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方格,每个方格为一个单元,方格的大小为模型的空间分辨率。在官司河流域应用该模型时,把官司河流域分成了7378个50m×50m的单元。并认为在50m×50m这样的分辨率下,每个单元内部在水平方向上均匀一致,具有相同的海拔高度、植被、土壤等一组自然地理特性,这些地理特性决定了该单元的水文过程和水文特征。在垂直方向上,官司河模型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成层性和不同生态层对水文过程的作用,把单元进一步划分为层。在官司河流域,把每个单元从上到下分为植物群落冠层、地表枯落物层、地表面层和土壤层4层。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Arc/Info和Idrisi的支持下,对每一单元的地形、土壤和植
摘要
被信息赋值。在单元和层划分的基础上,模拟各单元的截留、下渗和径流形成
过程。根据水分在单元和层之间的传输途径关系模拟流域内水的空间运移。
用官司河流域的观测结果对官司河模型计算的降雨-径流过程的检验表明,
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官司河模型还可被进一步用于流域管理措施生态效
益的评估。通过预设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研究表明,森林面积增加并不是削
减洪峰过程的唯一因素,流域径流过程的改变还与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有关。
考虑到森林可以逐渐地改变土壤条件,所以森林的水文效应可能会在造林后相
当长时间内通过改变土壤条件而更明显地体现出来。
尺度转换是森林水文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通过官司河模型可以实现
森林水文过程及其生态效益从点到面,从小区域到大区域的转化。与国外同类
模型的比较表明,官司河模型具有通用性强的特点,具有在其他流域和其他尺
度应用的潜力。
|
|
|
|
1 |
程根伟,钟祥浩,何毓成;森林水文研究中的悖论及最新认识[J];大自然探索;1996年02期 |
2 |
于静洁,刘昌明;森林水文学研究综述[J];地理研究;1989年01期 |
3 |
张志强,余新晓,赵玉涛,秦永胜;森林对水文过程影响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1期 |
4 |
程根伟;从森林水文作用看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J];山地学报;1993年01期 |
5 |
舒立福,田晓瑞,吴鹏超,李骞;火干扰对森林水文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1999年S1期 |
6 |
姚华夏;;森林水文耦合模型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1年01期 |
7 |
王兵,刘世荣,郭泉水,温远光;中国若干森林水文要素地理分布规律的模拟[J];生态学报;1997年04期 |
8 |
程根伟,Hetherington E;太平洋西海岸森林砍伐对洪水特征的影响[J];山地学报;1997年03期 |
9 |
陈珂,邓贤贵,陈祖铭;对森林水文研究方法的辨析与建议[J];水电站设计;1998年04期 |
10 |
罗晓华;张浩;李建彬;;四川宽坝林区土壤水分动态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7年05期 |
11 |
陈步峰,王新文,曾庆波,周光益,李意德,冯林;热带森林水文研究中数据收集技术的探讨[J];生态科学;1998年01期 |
12 |
巩合德,王开运;森林水文生态效应及在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群落中的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年05期 |
13 |
马良清,张毓锐;重庆地区森林水文作用的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
14 |
余伟,王玉军;杭州森林水文效应研究——以昌化溪流域为例[J];杭州科技;2004年05期 |
15 |
高富;张一平;刘文杰;唐建维;邓晓保;;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集水区基流特征[J];生态学杂志;2009年10期 |
16 |
战海霞;张光灿;刘霞;姚孝友;;沂蒙山林区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颗粒分形与水分入渗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01期 |
17 |
周海光;刘广全;杨小刚;;黄土高原水蚀风蚀复合区植被构建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J];陕西水利;2011年02期 |
18 |
彭立;苏春江;徐云;满正闯;;森林对流域水文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7年04期 |
19 |
张德成;殷鸣放;陈宏伟;王炜;王晓峰;王毅峰;丁丽娜;朱学静;;主要森林植被土壤及枯落物水分蒸发量动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
20 |
吕瑜良;刘世荣;孙鹏森;刘兴良;张瑞蒲;;川西亚高山不同暗针叶林群落类型的冠层降水截留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