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影像特征提取与立体匹配技术研究
【摘要】:
立体视觉应用于森林资源调查将是一种全新的手段,它将大大节省森林调查人力、财力,并且获得更丰富的信息。本文在总结其它行业应用立体视觉技术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立体视觉技术应用于森林资源调查的可行性,寻找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立体视觉的实现策略。
第一章,概述了计算机视觉发展简史,以及在计算机视觉中占有重要地位的Marr视觉理论。在总结了立体视觉在其它行业组成功应用的基础上,阐述了立体视觉在森林资源调查中应用的意义,展望了应用前景。
第二章,系统的综述了立体视觉中的图像采集及预处理、特征检测、摄像机标定、立体匹配和三维重建等组成部分。尤其对立体匹配中的约束、立体匹配的分类,立体匹配的实现策略以及立体匹配的常用算法进行了总结。
第三章,通过系统的实验,确定了林业立体视觉量测系统中各组成部分采用的方法、策略,立体视觉应用于森林资源调查所能达到的精度。
对于用FUJIFILM FinePix6900Zoom数码相机野外实际拍摄的树木近景图像,在FVision中,采用不同的平滑去噪方法对图像进行预处理,从速度和处理效果综合考虑,高斯模板滤波最佳。分别用一阶梯度算子、二阶微分算子以及SUSAN算子进行树干边缘检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树干阶跃型的边缘, Canny算子不但能检测出树干的边缘强度,而且能够检测出树干边缘的方向。对于不同背景下的树干,可以通过改变Canny算子的标准差,来获得最佳的树干的边缘。另外,大模板的LoG算子(本文采用13×13的LoG模板)也可以检测出很好的单像素的Zero Crossing树干边缘。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非线性度量误差模型在摄像机定标的应用。通过多次重复性的实验,成功实现了以线性最小二乘法求解摄像机参数做初值,再用非线性度量误差模型对摄像机参数进行优化的单目标定方法。通过对本文所采用的FUJIFILM FinePix6900Zoom数码相机在固定支架
WP=6
滑动和不同地点搬动进行重复性拍摄大小为1280×960图像,然后进行摄像机标定参数求解。得出FUJIFILM FinePix6900Zoom数码相机在搬动拍摄过程中,dx=dy,并且稳定在0.0061~0.0062之间,而像主点坐标(u0,v0)不稳定。在固定支架上滑动摄像机拍摄过程中,dx=dy同样稳定在0.0061~0.0062之间。像主点坐标(u0,v0)保持稳定在(625,510)左右。直接采用非线性度量误差模型进行双目标定,对于摄像机内参数,得到与单目标定相同的结论。利用本文的标定结果,重建后得出,在固定支架上滑动摄像机拍摄时,随着基线长度从50mm开始,不断增加,基线长度达到400mm时,单点重建精度平均稳定在厘米级。而在不同地点搬动摄像机拍摄,基线大于3m时,单点重建平均精度低于50mm。
立体匹配是立体视觉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根据树干的特点,在尝试了多种在其它行业成功应用的立体匹配算法之后,提出了适合树干边缘的立体匹配策略。即首先进行人机交互式的树干边缘约束下的变区域立体匹配,然后利用非线性度量误差模型进行整体匹配。对于相同的立体图像对,本文分别采用的Canny算子、模板为13×13的LoG算子和Sobel算子检测的树干边缘做约束,区域相似性度量分别采用熵差、不变矩、相关性以及三者的综合。按照本文提出的匹配策略获得了不同的匹配结果。通过对不同匹配方法获得的树干边缘的匹配点集进行重建,计算树木点位坐标和树木点位,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其中人机交互式的Canny算子检测出的树干边缘特征约束下,变区域的相关匹配或综合测度匹配获得的匹配点集,然后进行基于非线性度量误差模型的整体匹配优于其它匹配算法。当采用单目标定的摄像机参数,重建到地理坐标系下时,胸径测定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7.584118%(相关)和4.8394047%(综合测度);树木点位平均误差分别为164.6309mm(相关)和167.18mm(综合测度)。当采用双目标定的摄像机参数重建到摄像机1坐标系下时,胸径测定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7.828278%(相关)
WP=7
和4.433936%(综合测度);树木点位平均误差分别为177.1102mm (相关)和175.3981mm(综合测度)。
第四章简要概述了FVision。FVision是基于本文提出的立体视觉理论和方法,在Visual C++6.0下开发的树木近景立体量测系统。在FVision中包含了错误信息类、数学运算类、遗传算法类、图像处理类,图像特征检测类、视觉类等。实现了树木图像显示与处理、特征检测、形态学处理、立体匹配、摄像机标定及三维重建等具有林业特色的功能,同时还有数据输入输出、编辑撤销和还原、人机交互、容错机制等辅助功能。
实践表明,立体视觉技术测定的树木点位坐标完全能够满足森林资源调查的精度要求,而胸径测定基本能够满足资源调查的精度要求。
|
|
|
|
1 |
游素亚;立体视觉研究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1997年01期 |
2 |
熊银根,张光昭;智能装配视觉系统新的三维重建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
3 |
吕朝辉,张兆扬,安平;一种用于立体匹配的边缘检测方法[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4 |
詹总谦,张祖勋,郑顺义,季铮;基于多基线立体匹配技术的三维重建[J];地理空间信息;2004年06期 |
5 |
万志龙;基于零立体像对立体匹配的配后质量控制[J];测绘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
6 |
孙华燕,李迎春,李生良;基于证据理论的立体匹配决策[J];光学精密工程;2000年02期 |
7 |
杜歆,厉晓华,顾伟康,丁蒋霖;区域法立体匹配的实时性问题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年06期 |
8 |
王志凌;杨秀丽;;基于局部灰度特征向量及遗传算法的立体对应方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2期 |
9 |
张爱武,李明哲,胡少兴;一种用于三维曲面视觉测量的立体精匹配方法[J];光学技术;2001年02期 |
10 |
罗丹;廖志贤;;基于OpenCV的双目立体视觉测距[J];大众科技;2011年04期 |
11 |
吕朝辉;袁惇;;一种基于自适应权值的立体匹配方法[J];光学技术;2007年04期 |
12 |
李进军;赵宏;;一种基于多模式单演特征检测与匹配的三维视觉测量方法[J];光学学报;2011年07期 |
13 |
夏林元;肖俊;林丽群;;基于边缘的多尺度立体匹配算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年07期 |
14 |
杨玉娟;都思丹;;分层正交动态规划立体匹配算法[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
15 |
范小聪;李大海;王琼华;刘曦;张映权;刘效勇;;基于背景重构的视频分割技术及应用[J];液晶与显示;2011年02期 |
16 |
周铭;计算机立体视觉技术在工业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计量与测试技术;1999年04期 |
17 |
沈洪宇;柴毅;;计算机视觉中双目视觉综述[J];科技资讯;2007年34期 |
18 |
刘浩;李晋惠;乔永兴;刘海全;;基于计算机双目视觉的火灾定位问题的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2期 |
19 |
马祥音;查红彬;;融合部分深度线索的立体匹配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20 |
张令涛;曲道奎;徐方;;基于线性不变矩和角度向量的立体匹配算法[J];高技术通讯;2009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