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植被自然恢复灌丛阶段群落生态特征
【摘要】:岷江上游退化植被的恢复,是该地区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关键。岷江流域植被自然的恢复灌丛阶段不仅是物种非常丰富的一个阶段,也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极其重要的转折阶段,因为从灌丛阶段开始,生态系统水土流失等退化过程基本停止,恢复过程逐步加强,生态系统在能量固定、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等方面的生态功能不断增加并逐步接近顶级群落,所以,灌丛阶段应该是岷江上游植被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功能发挥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阶段。本研究运用植物群落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岷江上游大沟流域,以受干扰而退化,经封育后自然恢复至灌丛阶段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其中设置5m×5m共计1hm~2的相邻网格样方,对其进行了细致的群落学调查,根据自然恢复灌丛阶段植物群落的特点,分析了其群落的组成、结构、物种多样性、种群结构与动态、种群生态位、种群分布格局、种间联结与种间协变,同时还测定并分析了岷江上游不同类型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的小气候特征,探讨了自然恢复群落的稳定性及其维持机理。这些研究将丰富该地区植被生态学及恢复生态学的内容,为岷江上游退化山地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1.岷江上游自然恢复灌丛阶段的植物群落其外貌虽然呈现灌丛状,但其组成成分却相当丰富,与一般的灌丛不同,它是由恢复演替不同阶段的植物种类组成,其中本研究区域的顶级乔木树种如辽东栎等已在群落中出现并占有较大的优势。和一般的灌木群落不同,岷江上游自然恢复至灌丛阶段的植物群落的组成复杂,物种多样性很高。在1hm~2的灌丛群落样地中,共调查到木本和草本植物43科,88个属,135种,其中:草本21科44属49种、木本34科47属86种。科属的分布区类型较广泛,科的分布区类型主要是北温带成分和世界分布成分占了主导地位,各占34.9%,属的分布区类型主要是温带属占优势,为72.8%,北温带分布的属,占39.8%,反映出研究区域的植物区系成分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
2.研究区域1hm~2样地内的木本植物多度为76532。群落内木本植物的物种数和个体密度都随着基径级、高度级而递减;不同高度级和不同基径级的个体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岷江流域其它植被类型及温带一些典型的木本植物群
|
|
|
|
1 |
胡志斌,何兴元,江晓波,赵永华,胡远满,常禹,李月辉,韩文权,刘淼;岷江上游典型时期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初步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10期 |
2 |
邓其祥,李操,吴光举;岷江上游的鱼类[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3 |
樊宏,张建平;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J];中国沙漠;2002年03期 |
4 |
李爱农,周万村,江晓波,孙育秋,曾文蓉;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时空动态变化分析——以岷江上游地区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2003年02期 |
5 |
姚建,丁晶,艾南山;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 |
6 |
陈勇,陈国阶,杨定国;岷江上游聚落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特征——以四川理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
7 |
童成立,李慎典;岷江上游半干旱区耕地生产潜力分析——以茂县静州村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6年04期 |
8 |
向双,丁建林;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葡萄的气候生态适宜性分析[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3年03期 |
9 |
赵永华,何兴元,胡远满,常禹;岷江上游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5年01期 |
10 |
王昕;岷江上游泥石流活动的分布特征研究[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11 |
刘文彬;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灌丛的主要类型[J];山地学报;1994年01期 |
12 |
王春明,包维楷,陈建中,孙辉,谢嘉穗;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褐土不同亚类剖面及养分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年03期 |
13 |
张金山,钟敦伦,王士革,谢洪,孟国才;岷江上游某建设场地山洪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5年04期 |
14 |
赵永华;何兴元;胡远满;常禹;;岷江上游景观变化研究——以汶川县为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15 |
李宗峰,陶建平,王微,李旭光;岷江上游退化植被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小气候特征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年04期 |
16 |
孟国才,王士革,谢洪,张桂香,张金山;岷江上游泥石流灾害特征分析[J];灾害学;2005年03期 |
17 |
郭永明,汤宗祥,唐时嘉,张建辉;岷江上游土壤资源的保护性利用[J];山地学报;1993年04期 |
18 |
王运生,李渝生;岷江上游马脑顶—两河口段滑坡、崩塌形成的控制因素分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
19 |
郭岚;;水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关于岷江上游水电开发与四川灾后重建的思考[J];开发研究;2008年06期 |
20 |
游勇;柳金峰;;汶川8级地震对岷江上游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