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光抑制特征研究
【摘要】:本报告对光抑制及其光破坏防御机制、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原理及其应用进行
了系统论述,对竹子在强光、低温下的竹子光抑制的基本特征及其叶黄素循环进
行了尝试性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在强光处理下,金镶玉和方竹都发生了光抑制。两竹种的各项叶绿素荧光动力
学参数基本呈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 Fv/Fm、Yield、ETR、qP、Fi到Fp的斜
率呈现下降,Fo、Fi—F0、(Fi—Fo)/(Fp—Fo)呈现上升;所不同的是金镶玉的
qN在处理时表现为上升,但方竹的qN却为下降,综合考虑来看,金镶玉的光抑
制中有热耗散机制在起光保护作用,并主要为可逆性失活;而方竹的qN没有表
现为上升,光抑制的机理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光反应中心的失活和光合机构的破
坏。
Fv/Fm、Yield、ETR、qP、Fi到 Fp的斜率、Fo、Fi—Fo、(Fi—Fo)/(Fp—Fo)
的下降幅度,特别是恢复比例基本上都是方竹大于金镶玉,可见不同竹种之间对
强光的抗性存在一较大差异。
2.低温处理下,金镶玉、毛竹和小佛肚竹三竹种也都发生了光抑制,但是这种
低温诱导的光抑制能够较快恢复,表明这种抑制基本上是可逆中心失活引起。对
于各个竹种而言,各项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也基本呈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
Fv/Fm、Yield、ETR、qP、Fi 到 Fp的斜率呈现下降,Fo、Fi—Fo、(Fi—Fo)/(Fp—Fo)
呈现上升;
低温下三个竹种的qN都有所降低,可能是由于低温抑制了类囊体膜两侧的
质子梯度升高,从而阻遏了叶黄素循环。
同时,虽然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但不同竹种之间有的指标差异较
大,有的指标低温下不同竹种之间差异较小,如qP;有些参数的变化不同竹种
|
|
|
|
1 |
卢义山;徐宜良;徐龙娣;;江苏主要竹种立竹状况和出笋规律的初步观察[J];贵州林业科技;1989年03期 |
2 |
唐庆忠,田志伟;“竹子王国”探宝[J];中国林业;1994年08期 |
3 |
张兴国;黔东南竹种资源分布及用途[J];贵州林业科技;1999年01期 |
4 |
;前言[J];农村实用技术;1999年02期 |
5 |
竹林;坦桑尼亚的竹资源及其利用[J];世界竹藤通讯;2003年01期 |
6 |
王娟;;小型竹种作为地被在北方大有可为[J];中国城市林业;2009年01期 |
7 |
薛贵山;竹种首批出口意大利[J];浙江林业科技;1989年03期 |
8 |
袁文海,梁根桃;刚竹属竹种淀粉酶同工酶分析及其在竹种鉴别上的应用[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
9 |
丁雨龙;竹类植物培育技术讲座──生态经济竹林培育[J];林业科技开发;2000年02期 |
10 |
辉朝茂
,杨宇明
,杜凡
,谷中明
,黄文昆;云南竹林基地建设应重视竹种选择和发展区划问题[J];云南林业;2004年02期 |
11 |
吴贯明;刚竹属竹种的生殖——Ⅱ,刚竹属竹种的更新[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
12 |
翁月霞,吴开云;竹材霉变生物学的研究 Ⅱ.不同竹材基质的抗霉性[J];林业科学研究;1991年01期 |
13 |
郑金城;雷赛高;吴雄;;食用笋周年供应的竹种搭配技术[J];竹子研究汇刊;1993年03期 |
14 |
龙启凤;;“四旁”绿化,那些竹种最佳?[J];广西农业科学;1965年02期 |
15 |
赵奇僧
,朱政德;青篱竹属及其在中国的分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3期 |
16 |
周为荣;沿海滩涂引种竹类初报[J];江苏林业科技;1980年01期 |
17 |
徐昌棠;一种有发展前途的笋用竹良种—青竹[J];浙江林业科技;1987年04期 |
18 |
付其如;温玉田;王安群;黄钧诚;彭厚志;王静;;卧龙自然保护区竹类微量元素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1990年04期 |
19 |
诸明武;云南省“十五”期间拟推广八大竹种[J];农村实用技术;2001年05期 |
20 |
张汉尧,刘小珍,孙茂胜,杨宇明;竹子形态标记聚类分析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