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森林植被坡面水文影响的研究

郭明春  
【摘要】:考虑林水矛盾和优化林水相互关系是在西北半干旱地区进行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时必须重视的核心问题。六盘山是这一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山地水源涵养林区,研究六盘山森林植被的水文影响有助于定量了解森林与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选择位于六盘山北侧的2000 年开始退耕还林的叠叠沟小流域,在2003-2004 年的生长季着重在坡面尺度开展了森林植被水文过程研究,获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如下: 1.叠叠沟小流域基本情况调查 叠叠沟小流域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经106°09′~106°30′,北纬35°15′~35°41′) 原州区叠叠沟林场,面积25.4 km~2,海拔范围1975~2615m,最大高差640m,流域呈南北走向,流域形状系数1.58。根据地形特点将小流域分成上、中、下三段,面积分别为7.2、11.3、6.9km~2。上段地形较缓,坡度主要在20o以内,为黄土、红土(第三纪红土)、耕作土壤,植被主要为农田;中下段较陡,坡度依次主要分布在10-35o、20-40o范围内,主要为灰褐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草地、灌木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等。坡度对土地利用和土壤厚度具有影响,山脊和陡坡处土层较薄,灰褐土下即为基岩;土层较厚的地方土壤垂直结构从上向下一般依次为灰褐土、黄土(或缺黄土)和坡积物。 小流域内草地面积最大,占流域面积的58.7%,各种地形下均有分布,其它植被镶嵌其中。由于人为干扰,地带性典型草地退化,出现了以铁杆蒿(Artemisa vestita)、茭蒿(Artemisia giraldii)为主的草地类型。封山育林后草地逐渐恢复,典型草种如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 Trin.)等开始出现。灌丛面积比例为18.4%(人工沙棘林2.7%、天然沙棘灌丛0.8%、天然杂灌丛13.5%、天然虎榛子灌丛1.4%)。其次是主要位于小流域上段的农田,占小流域面积15.4%。乔木林地面积目前仅为6.1%(华北落叶松人工林3.9%、杨树人工林2.0%、柳树林0.2%)。居民区占地面积比例最小,为1.5%。 2.小流域内主要植被及土壤水文物理特征 在小流域上段按土壤类型于40-60cm深度比较了土壤水文物理性质,黑垆土(退耕地,40cm)、黄土(草地,40cm)、黑垆土(农田,40cm)、红土(退耕地,60-70cm)的容重(g/cm~3)分别为1.11、1.15、1.29、1.57,总孔隙度(%)分别为60.17、56.36、50.00、39.59,毛管孔隙度(%)分别为52.74、51.33、47.17、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董俊玲;韩志伟;张仁健;符淙斌;;WRF模式对中国城市和半干旱地区气象要素的模拟检验和对比分析[J];气象科学;2011年04期
2 李大勇;;温带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研究——以内蒙古赤峰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3 王移;卫伟;杨兴中;陈利顶;杨磊;;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植物耐旱生理及抗旱性评价[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年04期
4 罗隆诚;王俊;;半干旱地区NDVI对气温和降水响应的多时间尺度分析——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5 刘天;罗怀新;申季维;;河南省水资源现状及对策[J];河南水利;2000年06期
6 韩玉玺;;由水、森林与人类的生物链关系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J];人大研究;2011年08期
7 周志红;李心清;王兵;程建中;程红光;杨放;江伟;闫慧;;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NH_3通量原位观测研究[J];地球与环境;2011年03期
8 汤家礼;;为今世后代善待海洋[J];海洋世界;2011年07期
9 程子卿;;胡枝子栽培技术[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17期
10 山仑;;轮封轮牧还是永久禁牧?——加强黄土高原草地的畜牧业发展的探讨[J];中国科技奖励;2011年06期
11 彭丽春;李万彪;刘辉志;;FY-3A/MWRI数据反演半干旱地区土壤湿度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12 赵素贞;;倾心气候研究 情系农业发展--记旱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研究者肖国举博士[J];中国科技财富;2011年15期
13 韩蕊;戚丕儒;林卓强;何瑛超;刘炳友;;齐齐哈尔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18期
14 孙小林;柳叶;;高尔夫整治“特急令”[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11年06期
15 刘永英;卜崇峰;孟杰;李敏;赵建成;;旱生藓类植物——厚肋流苏藓(Crossidium crassinerve)在陕西省的新记录及其生态作用[J];干旱区研究;2011年05期
16 安慧;安钰;;毛乌素沙地南缘沙柳灌丛土壤水分及水量平衡[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9期
17 高建华;张承中;赖志强;王颖钊;刘立忠;;陕西中北部地区农田地表土壤含水率对粉尘释放影响的数值模拟[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18 王君厚;董建林;李忠平;赵中南;赵有贤;赵国君;王树元;王永民;林景友;庞秀谦;Venanzio Vallerani;Alessandro Vallerani;;干旱区机械化集雨整地造林效果分析——“瓦勒拉尼系统”集雨造林效果研究[J];中国沙漠;2011年05期
19 王黑子来;刘微;黄超;徐永波;徐迪;;大兴安岭生态沟系典型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19期
20 刘青柏;刘明国;王玉涛;唐敬超;;不同林型立地土壤水分性状及其持水能力的比较[J];干旱区研究;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仑;邓西平;黄占斌;张岁岐;张正斌;;半干旱地区作物对有限水高效利用的生物学能其应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陈慧新;张富;;半干旱地区雨水资源化潜力及高效利用技术研究[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3 程满金;郑大玮;马兰忠;;半干旱地区集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集成模式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07学术年会雨水利用与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孟强;闫亚丽;戴泉玉;蔡衡;;厚层基质喷附技术在半干旱地区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中的应用及建议[A];全国公路生态绿化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孙占祥;郑家明;冯良山;刘洋;张莹;杨宁;李爽;;辽西半干旱地区主要作物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评价[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姚鹏;姚长春;范小艳;;半干旱地区阔叶树造林容器育苗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解静;黄建平;王国印;;云和气溶胶对黄土高原地区碳交换的作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戴泉玉;刘峰;姜东明;汪伟刚;;半干旱地区山区高速公路路堑边坡植被恢复设计探讨——以北京市京承高速公路(三期)为例[A];全国公路生态绿化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娜;;半干旱天然草地叶面积指数反演模型[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孙宝辉;马历子;陈正清;;抗寒优质高产苜蓿新品种“图牧一号”“图牧二号”简介和推广前景[A];2005中国羊业进展——第二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会刊[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明春;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森林植被坡面水文影响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2 王仁卿;山东森林植被恢复的生态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温晓南;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乌仁陶格斯;内蒙古典型森林类型土生空团菌生态分布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5 彭晚霞;喀斯特峰丛洼地森林植被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6 李艳花;关中平原全新世土壤和土壤水环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程云;缙云山森林涵养水源机制及其生态功能价值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8 莫菲;六盘山洪沟小流域森林植被的水文影响与模拟[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9 管晓丹;全球半干旱地区冬季快速增温的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沈振西;宁夏南部柠条、沙棘和华北落叶松的液流与蒸腾耗水特性[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颜;西北地区森林植被及重点物种就地保护空缺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李春梅;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3年
3 马丹炜;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森林植被生态学特征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云霓;宁夏六盘山主要树种及典型森林植被的水分利用效率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5 胡正华;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6 王江;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7 陶川;云南思茅梅子湖风景区森林植被群落学特征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黄宝霞;半干旱地区地表能量平衡特征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朱道光;人为经营方式对流域水文及水化学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10 罗德;北京山区森林植被影响下的降雨动力学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厉建祝 温雅莉 贡佳萍;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亿吨[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2 李冬妹;乌市绿化注重建设森林植被[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3 通讯员 卢祖章 刘承彬;建始电力新技术放线保护森林植被[N];中国电力报;2010年
4 木佳;森林生物质能源潜力巨大[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5 ;尽快恢复曲家营水库水源地森林植被[N];长白山日报;2008年
6 何会文;森林植被绿染滨海[N];天津日报;2006年
7 大宁县国营林场 张斌;快速恢复森林植被技术之我见[N];中国信息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瞿学江 杨超 李云华 李峰 王海英 申东;带您聆听院士的声音[N];宁夏日报;2009年
9 记者 胡薇 编辑 阮奇;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11亿吨[N];上海证券报;2009年
10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黄朝忠 尚全民;关键是解决水的问题[N];中国水利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