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不同类型毛竹林结构特征与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张刚华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毛竹的重点分布区福建省永安市不同类型竹林进行了群落学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竹林的结构特征和植物物种多样性,探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竹林可持性经营,为竹林生产提供依据。 通过对竹林结构与多样性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果: 一、竹林结构方面 (1)应用微积分方法,建立了毛竹竹秆胸径相对值与毛竹相对高度的关系模型,建立了毛竹竹秆外围材积、实际材积和节隔材积与毛竹胸径关系模型,建立了相对外围累积材积、相对实际累计材积和相对隔累计材积与相对高度的关系模型,这些模型的相关系数均很大,能够用于计算。 (2)通过毛竹林立竹度、均匀度、整齐度、叶面积指数、材积、平均拥挤度和半方差阈值之间等结构因子指标的相关分析,发现这些因子多数表现为相关显著或极显著,表明结构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较强。 (3)研究发现均匀度指标具有尺度效应,同一林地用不同面积大小的毛竹株数计算,均匀度大小相差悬殊,无法用其判断某一林地是否属于均匀性竹林,同时也反映出毛竹林在小尺度上是极不均匀的,而在较大尺度上是相对均匀的。 (4)本文应用平均拥挤度、半方差阈值研究毛竹个体拥挤程度、竹林空间格局,发现这两个指标能较好地反映竹林结构现状,这两个指标在以前的竹林结构相关研究中并没有应用过,本文的研究表明平均拥挤度和半方差可作为竹林结构研究的指标因子。 (5)不同类型竹林立竹度、均匀度、整齐度、叶面积指数、平均拥挤度和半方差阈值大小关系总体表现为: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竹针混交林;集约经营竹林>中等集约经营竹林>粗放经营竹林。 二、植物物种多样性 (1)竹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大,物种丰富,以蔷薇科、菊科、百合科、山茶科、樟科、冬青科、禾本科和豆科植物为主。 (2)毛竹纯林和竹针混交林林下草本植物物种数多于木本植物物种数,竹阔混交林林下木本植物物种数多于草本植物物种数。 (3)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显著影响林下木本植物多样性,而对草本植物多样性影响很小。 (4)林下物种-面积关系为:物种丰富度小时草本最小群落取样面积为6m~2,木本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雪忠;倪建英;张玮;俞晓春;格日勒图;;生态公益类毛竹林可持续经营及其生态效益评价[J];竹子研究汇刊;2008年01期
2 张飞萍,陈清林,吴庆锥,侯有明,尤民生;毛竹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J];生态学报;2005年09期
3 张飞萍,陈清林,侯有明,尤民生;毛竹林冠层与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5年10期
4 陈双林;;毛竹林地覆盖竹笋早出技术应用的问题思考[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5 朱锦懋,江训强,黄儒珠,姜志林;毛竹林物种多样性的初步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6 孟勇;艾文胜;刘志昂;杨明;李美群;;竹林结构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11年04期
7 黄作舟;;闽南不同类型毛竹林地土壤分析[J];河北林业科技;2011年02期
8 高志勤,傅懋毅;不同结构毛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比较[J];浙江林业科技;2005年04期
9 曹光明;两色绿刺蛾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J];华东昆虫学报;2005年01期
10 周来德;周巨林;樊天文;;浅谈增加毛竹林经济效益改造技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24期
11 季章生;;造毛竹林应大力提倡竹阔混交[J];中国林业;2008年11期
12 林鸿基;;闽东竹阔混交林毛竹生产力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6年05期
13 章云忠;;毛竹材用林丰产培育技术[J];安徽林业科技;2009年03期
14 孟翎冬;熊德礼;李奇才;雷跃峰;王学银;;鄂南毛竹林栽培关键技术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1年01期
15 谢琼中;;南方铁杉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乔木优势种生态位初步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16 石全太;卞尧荣;孙受素;;毛竹林大小年改“均年”的技术措施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1993年02期
17 陈福生;;毛竹丰产林培育探讨[J];林业勘察设计;2004年01期
18 谢益林;;永林公司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指标体系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2008年01期
19 严晨;;毛竹林内混交擦树效果好[J];世界竹藤通讯;2008年05期
20 潘旭东;吴英翔;张凤华;;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盐漠带适生植物筛选及物种多样性研究[J];农学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思思;缪崇崇;方本基;胡仁勇;丁炳扬;;浙江省阔叶丰花草入侵群落物种多样性、生态位及种间联结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2 贺学礼;;陕西农田杂草物种多样性及生态学研究[A];西部地区第二届植物科学与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杨淑萍;阎平;;中国帕米尔高原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初步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4 许再富;朱华;杨岚;刘宏茂;杨大同;王应祥;杨大荣;李朝达;;片断热带雨林的“岛屿效应”与物种多样性消长规律研究[A];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未来——第二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5 上官铁梁;刘欣;吴东丽;;山西北部地区沙棘群落物种多样性[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6 朱华;许再富;王洪;李保贵;;滇南热带雨林片断化与生态及物种多样性变化[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7 王凯博;上官周平;;子午岭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特征的关系[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8 马文章;;微生境尺度上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指示信息[A];2011年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暨第十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锦秀;刘宏茂;许再富;傅德志;;民间植物分类系统及其用来进行区域性物种多样性快速评估的探讨[A];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王锦秀;高天刚;傅德志;;草■(酒■)的演变-兼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A];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刚华;不同类型毛竹林结构特征与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2 徐涌;毛竹林群落结构与碳积累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高志勤;毛竹林群落特征与生态功能评价[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年
4 许涵;海南尖峰岭热带天然林物种多样性时空变化规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5 王宏;毛竹林生态型模式施肥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余林;皖南毛竹林密度效应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7 吴志民;毛竹林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策略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8 卢炜丽;重庆四面山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赵陆强;甘南草地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以及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李伟;施肥导致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丧失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志;毛竹林复合经营植物选择与生态效应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2 李艳霞;毛竹林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3 程小琴;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及种间关系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4 王芳;保护竹林植物多样性的营林技术措施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5 田野;基于施肥处理不同起源毛竹林生物量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6 汪莉;种子年后天山云杉林土壤种子库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7 王春香;斑叶兰(Goodyera schlechtendaliana Rchb.f.)遗传多样性与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苗莉云;太白红杉群落交错带生态学特性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章朝聪;福建省毛竹林生态与经济价值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陈荣;毛竹林资源资产评估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斌 赵劼 董珂;森林认证:促进可持续经营[N];经济日报;2005年
2 沈嘉;与钢贸企业共同开发钢领项目[N];中国冶金报;2006年
3 记者 步雪琳;我国谋求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N];中国环境报;2005年
4 李延林;做好林业资源可持续经营文章[N];四川日报;2003年
5 赵永新;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建设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N];人民日报;2003年
6 记者 李瑞林 实习记者 郑秀敏;竹林认证研究先行?[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7 张掖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发挥示范教育作用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N];张掖日报;2010年
8 ;关于“发展中国家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所致排放问题的政策方法和激励措施;以及发展中国家森林保护、可持续经营和增加森林碳储量的作用”的决定[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9 通讯员 陈胜伟记者 叶辉;毛竹林固持二氧化碳能力良好[N];光明日报;2008年
10 张化;毛竹林成了“金竹林”[N];上饶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