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杭州湾滨海湿地植被群落演替及优势物种生理生态学特征

吴统贵  
【摘要】: 滨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可以抵御、减弱海洋台风、海啸等危害,还具有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净化水质、调节气候、提供生物栖息地和独特旅游等作用和功能,是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绿色生态屏障。杭州湾滨海湿地是我国滨海湿地的南北过渡带,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因此,本文在遵循群落生态学、植物生理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以杭州湾滨海湿地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系统调查了该区植被分布情况,探索了湿地植被群落演替过程及群落结构特征,分析了环境因子对植被群落演替的影响以及优势草本植物对主要环境因子胁迫的响应,同时定位监测分析了演替各阶段优势物种的生理生态学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杭州湾滨海湿地植被群落演替过程及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动态变化 在杭州湾滨海湿地50个样方的植被调查中,共发现17种物种,隶属7科17属。根据双向指示种(TWINSPAN)聚类分析和降趋势对应分析(DCA)排序分析,得到本区域植被群落的演替序列为:海三棱藨草群落→芦苇群落→柽柳—芦苇群落→旱柳—白茅群落。 随着杭州湾滨海湿地植被演替的进行,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含盐量逐渐降低,群落物种种类逐渐增加,生活型逐渐变复杂,群落盖度和高度逐渐增加,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均匀度逐渐降低,而物种多样性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过程(在演替第Ⅲ阶段达到最大值);同时还发现群落单位面积的生物量也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过程(演替第Ⅱ阶段生物量最大)。 2.环境因子对植被群落分布的影响 通过对群落植被因子与环境因子间的降趋势典型对应分析(DCCA)发现,土壤含盐量、含水量和高程是影响植被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它们形成的DCCA第一排序轴可以影响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间关系的58.1%。进而分析盐基阳离子组成发现,Ca2+(91.48 mmol·kg-1)、Na+(79.44 mmol·kg-1)是主要组成部分;而通过DCCA分析发现四种盐基阳离子(K+、Ca2+、Na+、Mg2+)对植被群落分布均有明显的影响作用,第一排序轴解释了植物群落与盐基离子之间关系的59%,物种与环境因子的相关系数是0.864,以Ca2+的影响最大;第二排序轴进一步解释了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25%,物种与环境因子的相关系数是0.615,即第一排序轴和第二排序轴共同解释了84%的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各盐基阳离子对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基本相同,随着各盐基离子含量的逐渐增加,丰富度指数、综合多样性指数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过程;而均匀度指数则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 3.演替各阶段优势草本植物对盐分和海水水淹胁迫的响应 杭州湾滨海湿地植被群落不同演替阶段3种优势草本植物对海水水淹胁迫和盐胁迫的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海三棱藨草和芦苇具有非常强的抵抗海水水淹胁迫能力和盐胁迫(包括Ca2+、Na+胁迫)的能力。海三棱藨草抵抗Ca2+胁迫的能力相对较强,因此更好地适应高Ca2+含量的杭州湾滨海滩涂湿地,而芦苇则表现出较高的抵抗Na+胁迫的能力,因此可以认为植被演替前期向中期的转变与土壤盐基离子含量和两种优势植物抵抗不同离子胁迫的能力差异密切相关。与前两种草本植物相比,白茅抵抗海水水淹胁迫和盐胁迫的能力相对较弱,尤其在抗海水水淹胁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以认为是演替中期向后期转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4.演替各阶段优势物种生理生态学特征 通过研究杭州湾滨海湿地不同演替阶段优势物种的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发现,随着演替的进行,优势物种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最大净光合速率、CO2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逐渐下降,表观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逐渐上升,优势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变化适应性逐渐增强。 根据各优势物种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日变化研究发现,无论是草本植物还是木本植物,较早出现的物种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日同化量)、蒸腾速率(日蒸腾量),随着演替的进行,各指标逐渐下降,同时还发现,与木本植物相比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而水分利用率则与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不同,演替早期草本植物具有较低的水分利用率,随着演替的进行,逐渐增加;同时也发现草本植物大于木本植物。演替早期物种的叶片叶绿素含量相对较低,中后期物种含量明显大于前期物种,但叶绿素a/b在演替过程中则呈现逐渐上升的过程。经过对各优势物种光合作用和环境因子间通径分析发现,演替前期草本植物海三棱藨草和糙叶苔草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且具有较大的间接通径系数;而演替后期植物则主要受叶面温度和饱和水蒸汽压亏缺的影响。 经过对杭州湾滨海湿地3种草本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学特征在生长季节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杭州湾滨海植物N、P化学计量特征在生长末期比较稳定。随着演替的进行,草本植物叶片N、P含量逐渐下降,N:P逐渐增加,而木本植物N含量和N:P逐渐增加,P含量逐渐降低。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廖崇惠,陈茂乾;热带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次生演替和发展过程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1990年01期
2 陈芳清,卢斌,潘家荣;秭归飞播油松林的形成与演替[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3 王永健;陶建平;彭月;;陆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J];广西植物;2006年04期
4 冯义龙;先旭东;王海洋;;重庆市区消落带植物群落分布特点及淹水后演替特点预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5 丁福红;;滇池流域台地植被恢复发展思路[J];环境科学导刊;2008年04期
6 高儒;徐红岩;孙爱峰;唐秀梅;;秩和比法在啮齿动物群落演替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8年05期
7 胡玉昆;高国刚;李凯辉;公延明;尹伟;王吉云;陈爱莲;;巴音布鲁克草原不同围封年限高寒草地植物群落演替分析[J];冰川冻土;2009年06期
8 张欣桐;杨珑;;“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1年04期
9 王献溥;广西亚热带山地针阔混交林的群落学特点[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0年03期
10 叶芳;;农业生态学讲座 第五讲 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原理(续)[J];云南农业科技;1990年02期
11 李文龙,李自珍,周忠学;沙坡头地区人工植物群落演替动态的定量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12 吴春荣;雷瑞德;王继和;徐先英;;河西固沙林群落和林下土壤的演替发育及稳定性[J];甘肃科技;2007年12期
13 钟扬;国内植物数量生态学研究概况[J];武汉植物学研究;1988年01期
14 赵善伦;;黄河三角洲的植被资源及其利用方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1期
15 师光禄,刘素琪,曹挥,黄敏佳,席银宝,赵莉蔺,李登科,冯津;枣园生态系统中害虫与天敌群落演替规律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11期
16 邱正强;马玉寿;施建军;董全民;王彦龙;;刈割对“黑土滩”人工草地植被的影响[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17 王文进;张明;刘福德;郑建伟;王中生;张世挺;杨文杰;安树青;;海南岛吊罗山热带山地雨林两个演替阶段的种间联结性[J];生物多样性;2007年03期
18 刘勇;上官周平;;子午岭森林群落土壤水分与生物量关系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7年05期
19 王海涛;何兴东;高玉葆;卢建国;薛苹苹;马迪;;油蒿演替群落密度对土壤湿度和有机质空间异质性的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07年06期
20 刘发;河北秦皇岛石门寨地区晚石炭世本溪组下部的腕足动物及其古环境[J];古生物学报;199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春荣;徐先英;;河西固沙林群落和土壤的演替发育及稳定性[A];中国治沙暨沙产业研究——庆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10周年(1993-2003)学术论文集[C];2003年
2 殷瑶;谷勇;吴昊;张志华;寸守权;;丽江文笔山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研究[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3 阮伏水;;关于南方花岗岩侵蚀坡地治理中的若干问题思考[A];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及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孙家宝;张海林;胡海清;;火干扰强度对大兴安岭落叶松林群落结构的影响[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7 新形势下的森林防火问题探讨论文集[C];2009年
5 刘楠;林植芳;关岚岚;林桂珠;彭长连;;光驯化和HS03-毒害对亚热带森林三种植物光合机构的作用[A];第三届全国植物生态学前沿论坛第三届全国克隆植物生态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6 李钧敏;金则新;;甜槠种群在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中的遗传多样性[A];浙江省第二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张美文;李波;王勇;蒋凡;郭聪;;四川地震灾区灾后农村小兽群落监测结果[A];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丛日晨;赵黎芳;张宝鑫;冉潇;;松栎混交植物群落在北京城区的建植研究[A];2008北京奥运园林绿化的理论与实践[C];2009年
9 黄丽;仇建标;丁文勇;郑春芳;陈少波;王文卿;;红树林人工造林过程中底栖生物的变化[A];中国第五届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郭庆梅;周凤琴;孙稚颖;李佳;韩琳娜;李国强;刘玉新;;黄河三角洲东营地区柽柳林场植物群落调查[A];全国第8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春花;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土壤质量对植被恢复过程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陈辉;高新技术企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3 勾昕;高寒草甸植物群落演替过程物种多样性和化学计量学动态分析[D];兰州大学;2009年
4 李哲;三峡水库运行初期小江回水区藻类生境变化与群落演替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5 赵良平;燕山山地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和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6 付为国;镇江内江湿地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及植被修复策略[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7 王世雄;黄土高原子午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时空格局与过程[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柳剑丽;刈割与放牧对锡林郭勒典型草原植被和土壤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9 黄丹莲;堆肥微生物群落演替及木质素降解功能微生物强化堆肥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10 蓝良就;闽西侵蚀退化红壤生态恢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曌坤;采石宕口群落演替和刺槐年轮中重金属动态变化[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刘宝军;退耕地群落演替特征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3 郑素进;巴尔鲁克山植物群落结构数量分析[D];新疆大学;2012年
4 崔之鑫;黄土高原辽东栎群落优势种水分利用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鸣麒;互联网产业的生态群落运行机理与演替过程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李志熙;毛乌素沙地高等植被调查与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7 赛音吉日嘎拉;针茅草原不同季节火烧的生态效应[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宇;樟子松人工群落生活史型及其谱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9 高月波;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演替规律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6年
10 吕春花;子午岭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曹继军;长江河口发现新物种“类闭尾水虱”[N];光明日报;2009年
2 达良俊;近自然森林[N];文汇报;2003年
3 记者 王春;长江河口发现新物种——“类闭尾水虱”[N];科技日报;2009年
4 圣文;滩涂海水灌溉农业技术产业化前景广阔[N];农资导报;2004年
5 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 张玉斌;盐池湾 大西北植物资源的天然基因库[N];甘肃日报;2009年
6 本报通讯员 田松沪 本报记者 孙琳 王茸;紫金山查明蕨类植物有75种[N];南京日报;2009年
7 莫旭;海峡两岸苏铁保护区建立姐妹关系[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8 记者 殷贝;淇澳湿地生态园一期工程开建[N];珠海特区报;2008年
9 葛永罡 中科院地化所博士;贵州: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N];贵州日报;2009年
10 张丽红 白敬;乌梁素海湿地保护区引来“金凤凰”[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