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堡洼蓄滞洪区防洪减灾、洪水资源化、经济发展与生态修复合理模式的探寻
【摘要】:以往,我国的蓄滞洪区注重防洪保安,忽视了蓄滞洪区内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及人口的倍增致使蓄滞洪区适时运用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开启了,损失严重,增加国家的补偿负担;不开启,难保重点区域。因此需要探讨适合于蓄滞洪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使开启运用,造成的洪灾相对损失较小,且有利于灾后经济的恢复。同时,蓄滞洪区内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需兼顾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在水少的北方地区还可以考虑结合洪水资源化。本文以海河流域大黄堡洼蓄滞洪区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了防洪保安、洪水资源化、经济发展与生态良性发展。
进入大黄堡洼的水基本上不会下渗,是蓄水和修复湿地的有利场所。由于洪水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尤其在海河流域“有河皆干”的情况下,单纯依赖河道洪水一种水源,难以有效长期维持区内经济发展与湿地生态的用水需求。该滞洪区西侧的北京排污河水源相对稳定,但必须改变目前未加处理直接引用的状况。
本文选取1975年型与1984年型的洪水过程作为典型洪水,利用洪水演进模型分别分析了在蓄滞洪区内修建与未修建滞洪水库的情形。修建滞洪水库后,蓄滞洪区除滞洪水库外的其他滞洪区域,防洪标准可由原先的5年一遇提高到约50年一遇,并且,年均资源化洪水水量约为1000万m~3。文中介绍的水质模型和损失评估模型,可以分别利用洪水演进模型计算的结果,分析洪水水质与水库水质的交互影响与蓄滞洪区的洪灾损失。
文中构造了大黄堡洼未来的三种情景:延续传统情景、洪水资源化情景和可持续发展的情景。通过在防洪减灾、洪水资源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四个方面的比较,得出可持续发展是三者中的优化情景。可持续发展情景减少了分洪后蓄滞洪区内的洪灾损失;通过洪水资源化措施及利用经过初级处理的北京排污河河水修复、维系天然湿地、人工湿地,通过利用库区清洁水来农田灌溉、渔业养
|
|
|
|
1 |
李传奇;王薇;;情景基础的蓄滞洪区发展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1期 |
2 |
赵飞;王忠静;刘权;;洪水资源化与湿地恢复研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年01期 |
3 |
田友;海河流域水生态恢复与洪水资源化[J];中国水利;2002年07期 |
4 |
王艳艳;刘树坤;向立云;;蓄滞洪区综合利用多目标情景分析模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02期 |
5 |
李娜;向立云;温世民;;蓄滞洪区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以大黄铺洼为例[J];灾害学;2005年04期 |
6 |
高学平;郭磊;李兰秀;;蓄滞洪区蓄水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5期 |
7 |
李森焱;朱晓燕;钟吉眼;;洪水资源化措施研究[J];内蒙古水利;2007年02期 |
8 |
郭方,刘国纬;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化利用初析[J];海河水利;2004年01期 |
9 |
吴湘婷,江京会,苏青;洪水风险管理和洪水资源化浅议[J];人民黄河;2002年04期 |
10 |
邱新安;蒋春成;周广华;;驻马店市洪水资源化可行性分析[J];河南水利;2003年05期 |
11 |
李志军,张彦东,王伟;第二松花江洪水资源化对策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1年04期 |
12 |
向立云,魏智敏;洪水资源化——概念、途径与策略[J];水利发展研究;2005年07期 |
13 |
胡四一,程晓陶,户作亮,王忠静,郭书英,邹鹰,王银堂,向立云,彭静,张胜红;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安全利用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水利;2004年22期 |
14 |
郑利民;吴强;郭卫新;黄福贵;;黄河洪水资源化的途径与措施[J];人民黄河;2007年06期 |
15 |
章启兵;何翠敏;;洪水资源化蓄滞洪区防洪除涝水文计算[J];治淮;2008年03期 |
16 |
王翔;2003年淮河行蓄洪区的运用与补偿[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4年02期 |
17 |
韩修民,周玉印;山东省蓄滞洪区及黄河滩区规划建设的对策措施[J];山东水利;2004年12期 |
18 |
李罗刚;安利军;;蓄滞洪区规划建设管理措施探讨[J];河南水利;2005年10期 |
19 |
张祎茗;;洪水资源化利用探讨[J];河南科技;2010年06期 |
20 |
邹鹰;;“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安全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简介——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