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馈入交直流系统电压稳定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能源与生产力发展不均衡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能源资源大规模、大范围优化配置势在必行。直流输电以其在大容量、长距离输电上的优势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西电东送和全国联网的发展,在我国的南方电网和华东电网已经出现了多馈入交直流系统,对多馈入交直流系统进行更深入的安全评价,对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介绍了直流输电的优缺点以及国内外直流工程的发展概况。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重点论述了交直流输电系统电压稳定问题的研究现状,特别是针对多馈入交直流输电系统的电压稳定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交流和直流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流系统与所连直流系统容量的相对大小,即短路比指标。基于短路比的电压稳定分析广泛地应用在学术界和工程界中,它为系统的规划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针对传统短路比无法考虑多馈入交直流系统中各直流的相互影响,只能适用单馈入交直流系统,因此提出新的多馈入短路比定义迫在眉睫。目前学术界对多馈入短路比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追本溯源,通过理论分析推导了两种多馈入短路比的计算方法,统一了目前学术界已有的对多馈入短路比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推导了多馈入临界短路比和临界有效短路比的函数关系式,提出了划分多馈入交直流系统强弱的标准。针对弱交流系统,从无功功率的角度提出改善系统运行的措施。通过分析多馈入最大直流功率与多馈入电压稳定因子间的关系,证明了多馈入短路比用于多馈入交直流系统电压稳定分析的可行性。最后,本文通过多馈入短路比对多馈入交直流系统的运行进行评估,通过理论和算例仿真研究了多馈入弱交流受端的动态过电压、谐波谐振、电压稳定等问题,证明了利用多馈入短路比指标判别多馈入交流系统强弱的有效性,对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
|
|
1 |
苏小林,闫晓霞,黄东惠;EEAC法交直流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J];电网技术;1997年08期 |
2 |
杨帆;陈陈;金小明;吴小辰;王西田;史慧杰;沈梁;;HVDC恒功率与准稳态模型在低频振荡分析中的比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06期 |
3 |
杨慎林;李华强;邸弢;;基于电压稳定约束下的交直流系统可用传输能力计算[J];四川电力技术;2008年05期 |
4 |
邸弢;李华强;范锫;;基于奇异值分解和内点法的交直流系统无功优化[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2期 |
5 |
李国庆;张健;;含VSC-HVDC的交直流系统可用输电能力计算[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年01期 |
6 |
吴红斌,丁明,黄凯,李生虎;交直流系统暂态仿真中换流器的改进准稳态模型[J];继电器;2003年10期 |
7 |
刘海涛,程林,孙元章,郑望其;交直流系统可靠性评估[J];电网技术;2004年23期 |
8 |
王路,李兴源,颜泉,唐健;复杂交直流系统的双时标混合协调仿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22期 |
9 |
王超;徐政;高鹏;梅天华;;电力系统元件可靠性基础数据统计分析[J];华东电力;2007年04期 |
10 |
任雷;徐政;;基于交流等值法的交直流系统可靠性评估[J];南方电网技术;2008年03期 |
11 |
束洪春;孙士云;;单相重合时序对特高压交直流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年16期 |
12 |
周海成;束洪春;孙绍萍;杨建斌;季朝旭;;基于完整模态技术的交直流系统电压稳定性分析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25期 |
13 |
王秀婕;李华强;李波;曾勇波;;基于连续潮流法及内点法的交直流负荷裕度算法[J];继电器;2006年22期 |
14 |
王秀婕;李华强;李波;;基于内点法的交直流系统电压稳定性评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7年06期 |
15 |
石访;;电磁暂态软件PSCAD/EMTDC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华东电力;2008年12期 |
16 |
谢惠藩;张尧;夏成军;林凌雪;莫琦;;SVC对特高压紧急直流功率支援的影响[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9年01期 |
17 |
唐国栋;李华强;肖玲;程超;;交直流系统可利用传输能力的评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年02期 |
18 |
李滨;韦化;阳育德;李佩杰;;大规模超高压交直流系统最优潮流的研究[J];现代电力;2010年04期 |
19 |
肖玲;李华强;唐国栋;邸弢;;交直流系统负荷裕度的快速算法[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0年05期 |
20 |
李庚银;何富发;;交直流混合系统数字仿真的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