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空间结构采用粘滞阻尼器的减震分析和优化设计
【摘要】:
本文以双层柱面网壳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大跨空间结构采用粘滞阻尼器的减震分析和阻尼器位置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某火车站站房结构的减震设计,解决了粘滞阻尼器在大跨空间结构中的实用问题。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首先以网壳结构为对象阐述了粘滞阻尼器的减震原理,然后论证了时程分析法和能量设计法能很好地用于大跨空间结构的减震分析;
2.考虑阻尼器不同的设置方式、设置位置和数量、阻尼系数,不同网壳矢跨比,线性阻尼器与非线性阻尼器的对比等,分别在单向地震波和三向地震波下进行了双层柱面网壳的减震分析,总结了影响减震效果的主要参数和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粘滞阻尼器的减震方法可行,效果显著;
3.对大跨空间结构中粘滞阻尼器位置优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将阻尼器位置优化的目标转化为最大化所有替换杆件的模态应变能百分比之和的思路,建立了简单实用的优化数学模型,采用遗传算法编制了相应的优化程序VDLO(Viscous Dampers’Location Optimization);
4.应用编制的VDLO程序,计算了3个双层柱面网壳中阻尼器位置优化的算例,结果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网壳矢跨比对阻尼器最优位置的影响,总结出双层柱面网壳中阻尼器的优化布置规律,对实际工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规律表明,对于矢跨比1/4的网壳,阻尼器应选择替换1/4跨中的横向上弦杆;当矢跨比增大到1/3及以上时,阻尼器除横向弦杆外,应考虑替换一部分1/4跨中的腹杆;当矢跨比减小到1/5及以下时,阻尼器应选择替换1/4跨中的横向下弦杆;
5.采用粘滞阻尼器并应用上述优化布置规律,对某火车站站房结构进行了减震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布置后的阻尼器减震效果显著,与未采用阻尼器的方案相比,内力、位移明显减小,且使结构能满足“中震不坏,大震可修”的抗震设防目标。同时还验证了优化布置规律的正确性。
|
|
|
|
1 |
孙香红;王社良;樊燕军;;基于体系可靠度的粘滞阻尼拓扑优化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
2 |
曲激婷;李宏男;;粘弹性阻尼器在结构减震控制中的位置优化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8年06期 |
3 |
莫凡芒
,孙庆鸿
,陈南
,李普;基于最优控制的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系统多目标优化[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2003年S1期 |
4 |
莫凡芒,孙庆鸿,陈南,洪荣晶;遗传算法在结构振动主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3年02期 |
5 |
王威远;魏英杰;王聪;邓年春;邹振祝;;压电智能结构传感器/作动器位置优化研究[J];宇航学报;2007年04期 |
6 |
曾光;李东旭;;空间智能桁架作动器/传感器位置优化中的遗传算法应用[J];宇航学报;2007年02期 |
7 |
陆轶;顾仲权;;直升机结构响应主动控制作动器优化设计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7年03期 |
8 |
李宏男;曲激婷;;基于遗传算法的位移型与速度型阻尼器位置优化比较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10年02期 |
9 |
徐赵东
,李爱群
,叶继红;大跨空间网壳结构减震控制的研究与发展[J];振动与冲击;2005年03期 |
10 |
国巍;李宏男;;随机输入下附属结构的位置优化[J];振动与冲击;2008年04期 |
11 |
杜东升,李爱群,徐赵东,叶继红,沈顺高;多点输入下大跨度空间结构的消能减震分析[J];特种结构;2005年02期 |
12 |
蹇开林;燕乐纬;朱学旺;;基于遗传算法的结构支撑位置优化[J];应用力学学报;2007年02期 |
13 |
朱礼敏;钱基宏;张维嶽;;某站房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及采用粘滞阻尼器的减震分析[J];建筑结构;2008年12期 |
14 |
刘玉梅;姜兆亮;刘文平;李智;张晓东;;基于薄板件装夹变形控制的夹紧点位置优化方法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1年07期 |
15 |
王社良;董元;代建波;赵祥;;空间结构动力灾变主动控制优化设计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
16 |
贝伟明;李宏男;;磁流变阻尼器在结构减震控制中的位置优化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3期 |
17 |
王伟;杨伟;赵美英;赵锋;;基于神经网络与杂交算法的机翼结构优化设计[J];机械设计;2007年08期 |
18 |
何林涛;万小朋;赵美英;王伟;;布局优化和尺寸优化相结合的复合材料机翼优化设计[J];中国机械工程;2008年17期 |
19 |
万红英;;粘滞阻尼减震结构的优化计算研究[J];江西建材;2008年04期 |
20 |
曹炳政;朱春明;;消能减震技术在某既有综合楼抗震加固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