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昆仑构造地貌与阿什库勒地区活动构造研究
【摘要】:西昆仑山脉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它是在印度大陆与欧亚板块持续碰撞所造成的强烈挤压环境下形成,该区的构造变形强度、地震活动性和火山作用是其它任何地区都无法相比的。其中西昆仑山东段尤为突出,它不仅是青藏高原北部边界方向改变、巨型阿尔金走滑断裂与逆冲断裂和正断裂转换的地区,构造特性极其复杂,而且也是深部作用在地表响应最为直接的地区。现今西昆仑地区构造地貌与活动构造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和理解研究区的构造转换及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过程。
本论文以西昆仑山东段为主要研究区,以构造地貌为手段,通过DEM数据处理,遥感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测量,以及宇宙成因核素10Be定年,对以下4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1)西昆仑区域地貌特征及其与构造活动的耦合关系;(2)西昆仑东段阿什库勒盆地火山地貌与活动断裂;(3)阿尔金断裂带西段的阿什库勒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滑移速率与青藏高原北部的隆升作用;(4)2008年阿什库勒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发震机制和构造意义。
通过以上研究,论文取得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
(1)通过西昆仑区域地貌特征的研究表明,新生代构造活动在西昆仑地区形成了两级夷平面:山顶面和主夷平面,其中在西昆仑山东部现存的山顶面和主夷平面的海拔高度都较西昆仑山西部地区要大。造成这种东西向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喜马拉雅西构造结形成过程中,帕米尔与西南天山对接挤压使得西昆仑西部物质向东运动,并且在西昆仑西部及帕米尔地区喀喇昆仑断裂和更北部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的右旋走滑作用吸收了高原西北部的部分构造缩短量。
(2)在西昆仑山东端高海拔无人区阿什库勒盆地内,通过详细的活动构造填图,精确厘定了阿什库勒盆地内第四纪火山的分布和不同火山的卫星影像特征、野外特征,结合对盆地内活动断裂的考察和测量,认为火山主要沿阿什库勒断裂的次级正断裂分布,火山的形成与活动阿尔金断裂带的走滑活动密切相关。
(3)对阿什库勒盆地的形成机制和发育过程进行了讨论,认为该盆地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汇聚和持续的挤压环境下,帕米尔向北挤压推进过程中,造成高原西部和阿尔金断裂西段发生顺时针旋转弯曲并产生近东西向伸展作用,在拉张区域形成断陷盆地,并据此提出一种新的走滑盆地类型:走滑断陷盆地。
(4)阿什库勒东部阿克苏河地区发育七级河流阶地,各级阶地陡坎均被阿什库勒断裂左旋错位,通过全站仪和高精度卫星影像测量,获得阿什库勒断裂错断阿克苏河不同级河流阶地的水平位移量分别为T2/T0陡坎(及T2阶地面上冲沟):-11m;T3/T2陡坎:-33m;T4/T3陡坎:~105m;T5/T4陡坎:-220m;T6/T5陡坎:-660m。结合T1到T6各级阶地面上获得的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年龄为:7.7±0.7 ka,32.7±3.1 ka,53.6±2.5 ka,115.7±23.2 ka,166.8±10.4 ka,和195.1±8.5 ka,限定了阿什库勒断裂在不同时段的滑移速率分别为0.34-1.43 mm/yr、~1 mm/yr、0.91-1.96 mm/yr、~1.9 mm/yr、3.38-3.96 mm/yr,总体上阿尔金断裂阿什库勒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滑移速率为0.34~1.9 mm/yr,最大可达3.96mm/yr。该速率明显小于阿尔金断裂其他段的速率,由于该区域位于阿尔金断裂转向康西瓦断裂的弧形转弯处,不仅局部处于拉张环境,并且其分枝断裂较多,因此,一系列断裂,尤其是正断层活动吸收了部分水平走滑量。
(5)阿什库勒东部阿克苏河地区发育的七级河流阶地,说明该地区存在多次构造隆升作用。利用野外测量的阿克苏河阶地剖面中各级阶地的拔河高度,结合阶地面石英样品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年龄确定的阶地面形成时代,估算得出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河流下切速率为0.2-0.35mm/yr。它可能代表了青藏高原西北部的隆升速率。
(6)通过野外考察,查明了2008年3月21日阿什库勒(于田)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位置和分布特征,确定了同震地表破裂带的性质和不同地段的同震位移以及最大同震位移量。结合上世纪以来沿阿尔金断裂发生的一系列地震和火山活动事件,推测下一次大地震可能向西南方向迁移。
|
|
|
|
1 |
肖文交,侯泉林,李继亮,B.F.Windley,郝杰,方爱民,周辉,王志洪,陈汉林,张国成,袁超;西昆仑大地构造相解剖及其多岛增生过程[J];中国科学D辑;2000年S1期 |
2 |
周辉,姜能,阎全人,李继亮;西昆仑钙长石质斜长岩的发现[J];地质科学;2001年04期 |
3 |
杨克明;论西昆仑大陆边缘构造演化及塔里木西南盆地类型[J];地质论评;1994年01期 |
4 |
吴世敏,马瑞士,卢华复,贾承造;西昆仑地震展布与塔西南“A”型俯冲[J];石油实验地质;1997年01期 |
5 |
贺日政,高锐,李秋生,管烨,李朋武;新疆天山(独山子)-西昆仑(泉水沟)地学断面地震与重力联合反演地壳构造特征[J];地球学报;2001年06期 |
6 |
肖序常,王军,苏犁,宋述光;再论西昆仑库地蛇绿岩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通报;2003年10期 |
7 |
姜耀辉,周珣若;西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岩石学及构造岩浆动力学[J];现代地质;1999年04期 |
8 |
刘石华,匡文龙,刘继顺,朱自强;西昆仑北带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世界地质;2002年04期 |
9 |
李建华,张家声,单新建;西昆仑—西南天山地区断裂活动性研究[J];地质学报;2002年03期 |
10 |
周辉,储著银,李继亮,侯泉林,王志洪,方爱民;西昆仑库地韧性剪切带的~(40)Ar/~(39)Ar年龄[J];地质科学;2000年02期 |
11 |
姜耀辉,芮行健,郭坤一,贺菊瑞;西昆仑造山带花岗岩研究新进展[J];火山地质与矿产;2000年01期 |
12 |
肖文交,方爱民,李继亮,周辉,BFWindley,袁超,陈汉林,张国成;西昆仑造山带复式增生楔的构造特征与演化[J];新疆地质;2003年01期 |
13 |
高杰,侯满堂,金平,蔡分良;地物化综合手段在西昆仑地区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效果[J];陕西地质;2005年01期 |
14 |
袁超,孙敏,李继亮;西昆仑中带两个花岗岩体的年龄和可能的源区[J];科学通报;1999年05期 |
15 |
周辉,张健,许鹤华,李继亮;西昆仑及邻区岩石圈动力学特征[J];自然科学进展;2000年11期 |
16 |
郝杰,刘小汉,方爱民,肖文交,B.F.Windley;西昆仑“库地蛇绿岩”的解体及有关问题的讨论[J];自然科学进展;2003年10期 |
17 |
蔡分良;梁国祥;卢树新;;高精度磁测在西昆仑高寒山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中的应用[J];陕西地质;2005年02期 |
18 |
李兴振,尹福光;东昆仑与西昆仑地质构造对比研究之刍议[J];地质通报;2002年11期 |
19 |
张传林,董永观,赵宇,王爱国,郭坤一;西昆仑造山带中元古代火山岩地球化学——板块构造演化的证据[J];地质学报;2003年02期 |
20 |
蔡分良,姚铁,梁国祥;西昆仑叶尔羌河上游地区区域化探异常查证方法及找矿效果[J];陕西地质;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