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摘要】:随着近几十年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内陆盆地平原区绿洲农业、绿洲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较为明显的是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和天然植被退化问题,它们已经成为制约内陆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和天然植被退化问题,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思路,重点对以下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
1. 流域水循环-生态复合系统分析
从系统思想出发,将内陆河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水循环-生态复合系统,对水循环系统和生态系统进行进一步划分,分析水循环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分析干旱平原区水循环特点和变化与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天然绿洲植被退化原因之间的关系。
2. 地下水生态环境指标分析和建立
在前人试验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土壤含水量、土壤含盐量、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等指标与植物生态之间的关系,提出“地下水生态环境指标”概念,并初步建立与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天然植被退化问题有关的地下水生态环境指标。
3. 河水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分析从年内灌区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分析入手,以控制土壤根系层盐渍度不超过作物耐盐极限和地下水埋深不小于动态临界深度为指标,以北疆灌区为例,给出按照作物需水量进行灌溉和实施地下水动态调控的思路。
4. 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分析
通过分析干旱平原区植物生存水分来源以及潜水蒸发与植物蒸散的关系,确定生态需水量评价方法,以植物群落适宜生长的地下水埋深为指标,评价塔里木河干流区现状生态需水量,并与河流现状来水量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增加生态需水量的措施。
5. 凝结水形成机理及其生态环境意义分析
以昌吉地下水均衡试验场凝结水试验为例,分析凝结水的发生条件、发生时间和水汽来源,分析冻结期积雪条件下凝结水发生机理,探讨影响凝结水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阐述凝结水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论文最后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合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