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阳凹陷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
【摘要】:
泌阳凹陷是叠加在秦岭褶皱带上的一个中、新生代陆相湖泊断陷,是我国典型的富油凹陷之一。以成藏动力学系统理论为指导,在区域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资料,运用新技术、新方法,采取整体、系统、动态、定量思路,进行泌阳凹陷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
在成藏动力系统划分上除了运用构造沉积演化、压实曲线特征、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地球化学特点等技术方法外,引入了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对泌阳凹陷的成藏动力系统进行了划分,将泌阳凹陷自上而下划分为5个成藏动力学系统。其中,上部自源低熟-他源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中部自源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下部自源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是泌阳凹陷最重要的成藏动力学系统。
成藏条件是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的静态要素。研究区烃源岩发育,有机质类型以Ⅱa型和Ⅰ型为主、Ⅱb型次之,有机质丰度高,烃源岩演化程度适中,构成了主要的成油物质基础;在核桃园组沉积时期,周缘发育多个砂体,直接伸入有效烃源岩体内,加之多旋回的沉积组合,生油层与储集层多处垂向间互,形成一个生、储、盖纵横交错叠置的完整体系,有利于烃类的排出、运聚;输导连通格架体系的基本要素是砂体和断层,构成砂体单因素输导体系和砂体+断层复合输导连通体系,油气以顺层侧向运移为主,垂向运移次之。
成藏作用研究是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的另一个核心内容。经过油源精细对比,进一步明确了中部与下部成藏动力学系统烃源岩的差别,从而确立了油气运移与充注以侧向顺层运移充注、侧向顺层运移+垂向阶梯状运移充注为主的油气运移充注模式;其油气成藏有三期,中晚期为主要成藏期;将泌阳凹陷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南部四个油气汇聚区,以中部和西部两大汇聚区为主;建立了自源侧向封闭运聚成藏模式、自源-他院封闭-半封闭垂向运聚成藏模式、自源-他院侧向-垂向运聚成藏模式等成藏动力学的成藏模式。
在成藏动力学系统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主要含成藏动力学系统与油气汇聚区进行了综合评价,指出了勘探方向,明确了近期勘探目标。
|
|
|
|
1 |
程学峰;;泌阳凹陷深盆气藏形成条件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6年03期 |
2 |
程学峰;曾小阳;吕金博;王新颖;;泌阳凹陷深层系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分析[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6年06期 |
3 |
秦伟军;林社卿;程哲;金晓辉;徐向华;朱又红;;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油气成藏作用及成藏模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年05期 |
4 |
岳伏生,郭彦如,马龙,李天顺;成藏动力学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
5 |
云金表,庞庆山,徐佰承,赵荣,李玉喜;松辽盆地南部CO_2气藏的形成条件[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6 |
邱荣华,林社卿,涂阳发;泌阳凹陷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02期 |
7 |
余功铭;王德发;张绍华;曾庆才;;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油气成藏体系及资源潜力[J];断块油气田;2007年01期 |
8 |
常象春,薛泽磊,刘玉瑞,张金亮;金湖凹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年04期 |
9 |
王子煜,漆家福,张永华;泌阳凹陷新生代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J];地质学报;2004年03期 |
10 |
田世澄,陈建渝,张树林,毕研鹏,张继国;论成藏动力学系统[J];中国石油勘探;199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