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孙晓明  
【摘要】: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东部三大区域经济圈之一,同时又是我国水资源短缺最严重、地质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地下水长期超采诱发了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等地质灾害,并呈加剧趋势。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地质环境保障,对于支持环渤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研究目的是探索在一定地质环境约束条件下实施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有效措施,服务于环渤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思路是把环渤海地区作为一个整体,以最新调查资料为依据,以海岸带为重点,以减轻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等地质灾害为环境约束条件,对比研究北部、西部和南部含水层系统结构、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条件变化、地下水资源等,研究制定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 对比分析和研究区内各地下水系统的流场、水化学场近几十年动态变化表明,多数地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流场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浅层地下水水质有较大变化,第二含水层组水质有一定变化,第三含水层组以下水质基本稳定。 研究表明,因受气候、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区内地下水天然资源近十几年来呈逐渐减少趋势。目前,地下水潜力区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太子河流域岩溶水分布区、天津市北部与西南部、鲁北平原引黄灌区等地。 据动态监测与研究,地下水超采是诱发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深层地下水开采的一定时期内,地面沉降与开采量呈幂指数关系。 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和水文地球化学、水环境同位素对比研究,浅层地下水可越流补给深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具有一定的可更新性。另外,第二、第三含层组地下水在近三十年大规模开采状态下,尚未造成明显的大规模咸水入侵下部淡水层,咸水底界下移目前仅影响到第二含水层组上部,粘性土具有一定的“滤盐”作用。探讨了浅层咸水越流补给深层淡水的机理。 研究表明,除下辽河平原外,其它地区均不同程度缺水,缺水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天津、山东沿海和辽宁的大连、葫芦岛等地区。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优化地下水开采布局和层位,加大浅层水开发利用,适度调减深层水开采;实施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挖掘地下水潜力、建设地下水库和应急后备水源地等多元化水源开源方案;扩大咸水开发利用;利用地下空间和雨洪水资源,实施人工回灌与调蓄;推广土壤水开发利用技术示范成果;加强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建立“数字环渤海”环境地质信息系统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晓明;吴登定;肖国强;马震;王卫东;徐建国;王兰化;邢忠信;;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若干问题探讨[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6年01期
2 刘洁,郝永红,王言荣;太原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孙胜祥;再论陕西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地下水;2004年03期
4 温福波;何俊仕;;沈阳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J];地下水;2007年03期
5 王志权,樊向阳,贾陈忠;浅谈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地下水;2004年03期
6 黄志兴;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J];资源.产业;2003年02期
7 吴孟杰;朱川;;地下水资源在农村饮水安全和城市备用水源建设的作用分析[J];浙江国土资源;2006年09期
8 乔平林;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S1期
9 耿瑞伦;地下水资源与干旱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探[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05期
10 周天麟;俞美璋;;嘉兴市地面沉降现状及其治理对策[J];浙江水利科技;199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晓明;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2 王家兵;天津深层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杨健;工程降水引发的地面沉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4 陈宗宇;从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中古环境信息研究地下水资源演化[D];吉林大学;2001年
5 刘飞;上海市地面沉降变形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6 李贻学;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土地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7 王玮;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8 李曦;中国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9 贾伟光;松辽平原西部严重缺水区地下水赋存规律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10 俞文政;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地下水库特征参数分析及降水与地下水资源联合调蓄[D];河海大学;2005年
2 杨进朝;宁夏水资源和环境地质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张芹;大汶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D];河海大学;2006年
4 温秀卿;江河源区草地可持续利用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5 谭岚;循环——建筑可持续利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6 田瑞云;神东矿区开发与保护地下水资源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7 高玉山;基于GIS和SPSS的地面沉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吴振祥;福州温泉区地下热水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与地面沉降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9 林国庆;大沽河地下水库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10 邓继昌;傅家桥地下岩溶水库的可行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水环;环渤海地区可建46处“地下水库”[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林英;地下水资源期待可持续利用[N];光明日报;2006年
3 南京大学水科学系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吴吉春 薛禹群 于军 朱锦旗;合理利用地下水防止地面沉降[N];中国水利报;2008年
4 广宣;江门市应尽快开展地下水资源勘查工作[N];中国矿业报;2008年
5 记者 苏建凤 通讯员 徐晶慧;北京57家AAA级企业9家AA级企业[N];首都建设报;2008年
6 张勇 江苏省常州水利局办公室;限采后,如何管理地下水资源[N];中国水利报;2006年
7 门心洁;环渤海地区贸促系统联席会议在津召开[N];天津日报;2007年
8 杨杰;珍惜生命之源[N];开封日报;2008年
9 记者 吴彩华 实习生 袁和泉;李春兴、余占国、王生林: 科学规划利用贺兰山沿山地下水资源[N];华兴时报;2009年
10 通讯员 王东海记者 任宏胜;推进产业互接、交通互联、旅游互动、生态共建 实现环渤海地区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N];承德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