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地质体多参数原位自动监测与数据传输系统研究

冯苍旭  
【摘要】: 地质体水微流速、含水率、温度、热导率、电导率五项参数分别反映了地质体的水热动态和电属性分布,对多种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尚没有能对这些参数同时进行监测的仪器。鉴于此,研制可对该五项参数动态变化规律同时进行监测的仪器系统就显的十分必要。主要目标是以固体的热传导方程和电磁波时域反射理论为基础,研制一套地质体多参数原位自动监测与数据传输系统。该系统可以现场原位自动监测地质体水微流速、含水率、温度、热导率、电导率五参数,在室内中心站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可随时调用前端机存储器中的数据。结合特定地质体进行安装埋设方法和工艺研究,完成系统的野外安装运行。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多参数复合式探头的研制;拥有定时、控制、高速数据采集、数据拟合、数据存储功能的前端机研制;数据反演算法研究与实现;数据无线传输模块的研制。通过对上述技术的综合集成,研制出了智能化的具有多参量同时监测、远程实时控制和易于便携等特点的地质体多参数原位自动监测系统。 研究工作的创新点、特色技术和主要成果,概述如下: (1)多参数复合式探头是本监测系统的一项重要特色技术。尤其是对热导率、微流速监测方法的研究,改变了该类参数没有检测仪器的现状。 (2)在保证满足高速、高精度、多参数数据采集和处理功能的前提下,实现了前端机的低功耗和便携式设计。 (3)实现了数据的无线传输和前端机的远程无线管理。 (4)对反演技术在地质体水热参数估算上应用作了研究,把解析和反演两种方法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对比。 (5)结合特定地质条件对探头的安装埋设工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该地质条件下的多参数复合式探头安装方法。 该监测系统的成功研制,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使我国长期监测类仪器系统在技术上进入世界前列。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塔根,毛先成;论地质体几何造型[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2 赵鹏大;试论地质体的数学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2年01期
3 金丕兴;区域化探资料的解释推断与地质体含矿性的预测方法[J];中国地质;1989年11期
4 刘建明;地质信息系统分类及其相互关系[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1995年04期
5 晋光文,孙洁,王继军;对大地电磁资料曲线对比反演法的一点改进[J];地震地质;1997年01期
6 丁式江,翟裕生,邓军;胶东地区地质体含金性的地质地球化学评价[J];地质找矿论丛;1997年03期
7 汤灿琴;略谈辩证法在数学中的运用[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8 吕友生;扇状地质体的成因、类型及含油性[J];新疆石油地质;1988年04期
9 曾新平,吴健生,杨自安,郑跃鹏,朱谷昌,张普斌;三维GIS环境下的地质体可视化和特征分析[J];地质与勘探;2005年01期
10 李创社,张彦鹏,李实,张立新;瞬变电磁勘探中的人工神经网络反演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健生;张普斌;曾新平;周正武;;3D-GIS环境下地质体重构及三维可视化[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童纯菡;刘晓辉;李巨初;周四春;;核法研究深部地质体(摘要)[A];第十一届全国活化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沈珠江;;地质工程学——人工干预地质过程的学科[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蒋利龙;易又庆;;一种新的大气折光系数反演方法[A];广东省测绘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5年
5 程增庆;吴奕峰;张书生;王志荣;宁莉;;用地震反射特征定量解释地质体边界的物理模型研究[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6 沈珠江;;地质工程学-人工干预地质过程的学科[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赵永峰;;反演法在探测相邻平行地下管线中的应用[A];山东省煤炭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昕;简季;杨武年;欧阳鹏;施磊;;简单层状地质体三维建模初步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禹惠民;王喜臣;李明业;;利用位场水平梯度确定地质体边界并进行物性填图[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10 吴燕冈;窦喜英;曾昭发;;重磁对应分析方法的参数选择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苍旭;地质体多参数原位自动监测与数据传输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2 曾新平;地质体三维可视化建模系统GeoModel的总体设计与实现技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3 黎华;地形与地质体三维可视化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4 陆关祥;造山带复杂结构构造区遥感——构造综合解析[D];西北大学;2002年
5 毛先成;三维数字矿床与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6 王宝山;煤矿虚拟现实系统三维数据模型和可视化技术与算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7 吕鹏;基于立方体预测模型的隐伏矿体三维预测和系统开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8 陈少强;一个以“移动立方体法”为关键技术的人机交互三维地质建模系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9 姜秀清;储层地震属性优化及属性体综合解释[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10 徐庆鸿;流体中烃类组分与金属成矿关系研究及其在找矿勘查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福洲;地质体三维模型和数据结构的研究与实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2 董辉;地质体三维可视化原理与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3 庞正江;地质体的三维建模及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5年
4 张瑾玉;三维地质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杨俊岭;雷达多目标生成系统中频信号支路设计与实现[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6 王志斌;大厂矿田长坡区地质体几何建模及控矿条件定量分析[D];中南大学;2003年
7 刘继友;地质体三维可视化研究与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8 郭华;改进的斜导数及基于BP神经网络的重力反演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王德武;首都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齐玉峰;非线性级联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控制设计[D];天津工业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如春 通讯员 刘文祥;广东地勘局首创管波探测法[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彭冬梅;复杂地区地质体成图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4年
3 杨雅珍;地震分频测薄层砂体效果佳[N];中国石油报;2007年
4 邱宏喜 张志臣;EH4电磁系统和高密度电法联合找矿效果好[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5 林宁;岩体工程地质力学[N];中国矿业报;2007年
6 甲丁;数字化采矿关键技术研发入“863”计划[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7 广西机电工业学校 傅中平;村庄建设选址要讲究[N];广西日报;2007年
8 明泰 姚志云 谭瑾水;挥师重入周口探区[N];中国石化报;2006年
9 记者 刘如春;管波探测法,岩溶地质体不漏掉[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10 邢新田;要维护地质成果所有人的权益[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