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黑河干流中游盆地地下水循环及更新性研究

聂振龙  
【摘要】: 地下水循环是陆地水循环的重要水文过程,决定着地下水系统的状态和径流特征;地下水更新速率是衡量地下水系统更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地下水循环及其更新性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水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地下水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以及系统内部各级子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构成一个具有层次性的完整循环系统。气象、水文、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表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地下水循环过程,而地下水水化学和同位素组分的变化蕴涵着丰富的水循环信息,为研究地下水循环和更新性提供了有效手段。 本文研究目标是揭示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循环规律及其更新性,为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为此,以黑河干流中游盆地为重点研究区,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内容开展研究工作:(1)不同水体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2)地下水循环规律,包括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机制;(3)地下水系统更新速率估算。 本文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同位素和水化学信息为线索,综合运用水文地质学、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学以及相关的数学理论,采用定性判断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工作。首先,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全面了解了研究区的区域背景,详细分析了盆地地下水系统的空间物理结构和水流特征;然后,详细分析地下水系统与相邻系统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从而阐明地下水循环系统的补给和排泄机制;同时,利用同位素和水化学信息的示踪功能和放射性测年技术,识别出盆地地下水循环系统的径流特征;应用同位素模型,估算了盆地地下水的更新速率;最后根据盆地地下水循环规律及其更新性,提出了地下水合理利用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以下成果: 1.详细分析了源区水循环特征 在中高山带冰雪融水和降水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沿裂隙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在向下游径流的过程中,形成两种地下径流子系统:浅部的局部径流子系统和深部的区域径流子系统。局部径流子系统在局部补给区接受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地下水中冰雪融水约占24%,降水占约76%,经过短暂的地下径流,就近向河流排泄:区域径流子系统在高山区接受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在山前断裂带受阻上升至地表成泉;地表水形成于中高山带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在向下游径流途中不断接受不同地带的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根据同位素模型估算,出山地表水中深层地下水占5~7%,降水、冰雪融水和浅部地下水占93~95%。 2.讨论了黑河干流中游盆地的边界特征 中游盆地地下水系统在南部与祁连山区水系统主要通过出山河流发生水量交换;高台附近的隐伏基岩隆起构成张掖盆地与酒泉东盆地的天然分界,两地下水系统之间没有大规模的水量交换,高台隐伏隆起是张掖盆地地下水系统的集中排泄区。 3.阐明了黑河干流中游盆地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 根据地下水化学和同位素信息以及地下水年龄特征,将盆地地下水径流系统划分为局部径流和区域径流两大子系统,根据区位特征又将局部径流子系统细分为两个次级子系统:山前戈壁带局部径流子系统和细土带局部径流子系统。区域径流子系统地下水以水平运动为主,局部径流子系统地下水以垂向交替为主。 盆地地下水系统具有三种主要的补给机制:山前垂直入渗补给、细土带河流侧渗补给和灌溉入渗补给。山前垂直入渗补给主要发生在山前冲洪积扇,出山河水渗漏量占地下水补给的75~90%,当地降水入渗占10~25%,山前垂直入渗是山前戈壁带局部径流子系统和盆地区域地下水流系统的主要补给方式;河流侧渗和灌溉入渗补给主要发生在细土平原带和人工绿洲带,是细土带局部径流子系统的主要补给方式。 盆地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有:泉排泄、河床溢流排泄、蒸发蒸腾排泄和人工开采。泉排泄主要发生在溢出带附近,泉排量占地表径流量的20~40%;河床溢流排泄主要出现在盆地北部边缘的黑河河床附近,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都有排泄,其中浅层地下水排泄量占地表径流的59%左右,深层地下水占19%左右;蒸发蒸腾和人工开采主要出现在细土平原绿洲带。 4.揭示了黑河干流中游盆地地下水循环模式 地下水系统在山前戈壁带接受降水和出山河水入渗补给;在向下游径流过程中逐渐分化为浅层局部地下水流和深层区域地下水流;区域地下水流继续向下游水平流动,在细土平原带通过越流、人工开采的形式排泄;由于受地形、岩性和构造控制,由山前到细土带,形成多个局部地下水径流子系统;山前局部地下水径流子系统在向下游径流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河流的渗漏补给,在溢出带以泉的形式排泄;细土平原局部地下水流子系统,接受河流侧渗和农田灌溉入渗补给,地下水以垂向运动为主,通过河床溢流、开采、蒸发蒸腾等形式排泄。 5.估算了黑河干流中游盆地地下水的更新速率 张掖盆地浅层地下水的年更新速率在0.01~2.5%之间,由于不同地带地下水的循环条件不同,其更新速率差异较大。总体上山前戈壁带地下水更新能力好于细土带地下水;常年性河流补给的地下水更新能力好于季节性河流补给的地下水;沿河流两侧的地下水更新能力好于远离河流的地下水。 在垂向上,随深度的增大,地下水的更新速率减小,40m以上的潜水,地下水更新能力最强,年均更新率大于2%;100m以下的深层承压水,更新能力最差,年均更新速率小于0.8%;40~100m之间的中层地下水,更新能力中等,且变化范围较大,年均更新速率在0.5~2.5%之间。 6.提出了地下水合理利用分区建议 本文从地下水系统自然规律出发,根据地下水的循环及其更新性能力的区位变化规律,将黑河干流中游盆地划分为4个地下水资源利用分区:民乐地下水资源利用区、张掖.临泽地下水资源利用区、高台地下水资源利用区和高台.正义峡地下水资源利用区。并根据不同地带地下水循环更能力,将民乐地下水资源利用区和张掖-临泽地下水资源利用区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区:民乐山前地下水资源涵养亚区、下游地下水控制利用亚区、张掖-临泽洪积扇中上部地下水资源涵养亚区、洪积扇中下部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亚区、细土带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亚区和细土带地下水资源控制利用亚区。针对不同分区的地下水循环更新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地下水合理利用建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胡立堂,陈崇希,钱云平;黑河中游盆地地下水流建模的若干问题[J];人民黄河;2005年05期
2 李森;板状砂岩型铀矿床形成期间地下水流的定量模式(数据计算及部分结果)[J];世界核地质科学;1996年03期
3 魏文清;马长明;魏文炳;;地下水数值模拟的建模方法及应用[J];东北水利水电;2006年03期
4 王德潜,刘祖植,尹立河;鄂尔多斯盆地水文地质特征及地下水系统分析[J];第四纪研究;2005年01期
5 杨志;李红霞;吴学华;刘惠敏;;利用放射性氚估算银川平原地下水系统的更新速率[J];宁夏工程技术;2007年01期
6 高云福;地下水信手流网的绘制与应用[J];城市勘测;1994年03期
7 王念秦;姚勇;;1m深地温在滑坡地下水分布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2008年08期
8 许广明,张燕君;西北地区大型内陆盆地地下水系统演化特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4年06期
9 金芳义;郑秀清;陈军锋;马瑞群;宁显林;;汾河二库蓄水对兰村水源地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地下水;2010年03期
10 武选民,陈崇希,史生胜,黎志恒;西北黑河额济纳盆地水资源管理研究——三维地下水流数值模拟[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11 曾溅辉;金之钧;;地下水与油气的二次运移和聚集[J];地质论评;1996年S1期
12 杨旭,黄家柱,陶建岳;基于GIS的地下水流可视化模拟系统研究[J];现代测绘;2005年02期
13 王旭升;周剑;;黑河流域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J];工程勘察;2009年09期
14 刘国兴;冯文丽;姜志刚;王红菊;;玄武岩地区地下水资源富水性影响因素分析[J];水资源研究;2010年04期
15 哈承祐;许贵森;王瑞久;王怀颖;袁志梅;;裂隙岩石地下水的研究概况[J];工程勘察;1980年06期
16 赵继昌,宋鹤彬,高鹏飞;大庆-哈尔滨地段地热资源研究[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4年Z1期
17 李俊平;地下水流的声发射检测[J];现代隧道技术;1996年03期
18 田华;王文科;荆秀艳;邓林;;玛纳斯河流域地下水氚同位素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19 李金轩;非饱和裂隙介质中地下水流的运动[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20 程平;程耕国;;坡度变化对地下水流影响的数值解析[J];系统仿真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发旺;;淄博盆地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分析[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文集(5)[C];1989年
2 陈晓冬;管彦武;于学武;金旭;;探测地下水流的1m深地温数据反演[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柏钰春;王磊;;三江平原地下水循环系统与岩相古地理[A];寒区水资源研究[C];2008年
4 周彦章;吴蓉;黄勇;;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热量运移阶段特性数值模拟[A];寒区冰情与冻土水文效应——第4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朱远峰;胡海涛;;浙江金华盆地红层地下水系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2中英文合订本)[C];1985年
6 钱增江;;基于Feflow的地下水渗流场变化趋势模拟预测研究[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上册)[C];2011年
7 杨旭;黄家柱;陈锁忠;闾国年;;基于GIS的地下水流可视化模拟系统研究——以常州市区与武进市地区孔隙地下水流模拟为例[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袁笑一;汪晓军;潘伟斌;;GIS技术及其在地下水领域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沈媛媛;雷晓辉;蒋云钟;;基于MODFLOW的地下水模拟系统开发研究[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10 查元源;;基于积分型Richards方程的一维非饱和-三维饱和地下水流耦合模型[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振龙;黑河干流中游盆地地下水循环及更新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2 张翼龙;呼和浩特盆地开采胁迫下的地下水系统响应及适应性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3 朱高峰;同位素水文地质学的数学方法及其在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8年
4 钟瑞森;干旱绿洲区分布式三维水盐运移模型研究与应用实践[D];新疆农业大学;2008年
5 高淑琴;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可更新能力评价[D];吉林大学;2008年
6 孙承志;干旱山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杨湘奎;基于同位素技术的松嫩平原地下水补给及更新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郭巧娜;滨海多层含水层系统中多组分地下水流及海底地下水排泄[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9 窦妍;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白垩系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及循环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柳富田;基于同位素技术的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北区地下水循环及水化学演化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权董杰;二维盆地地下水流模式与转化规律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2 康小兵;西藏阿里地区第四系地下水资源形成控制因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3 李想;千烟洲试验区地下水中“三氮”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4 杨军;地下水流可视化模拟系统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刘文婷;阿拉善盟新井供水水源地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6 王杰;天山北麓水环境同位素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7 韩一龙;可视化地下水流数学模型的实现与应用[D];山西大学;2011年
8 张宗文;某污染场地地下水流及污染物运移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吴迪;红壤丘陵区地下水“三氮”迁移转化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10 周宇渤;三江平原地下水循环环境演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京燕;爬到顶峰的人[N];中国矿业报;2005年
2 李旺林;从美国的ASR看我国地下水库的发展[N];中国水利报;2006年
3 张桂华;地下水的原位环境修复[N];中国水利报;2006年
4 牛玉国 寇怀忠;美加澳法——水文信息如何共享[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5 通讯员 汤波 冯舒 记者 周芳;新疆库木库里盆地具备成油气条件[N];湖北日报;2006年
6 记者 陈文;塔城盆地喊渴[N];塔城报;2006年
7 记者 丁全利 范宏喜;鄂尔多斯地下水年可采资源量首次探明[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8 于莘明;西北国家级能源基地水资源家底查清[N];科技日报;2006年
9 通讯员 王法 韩举锋;直线施工铸精品[N];中国石油报;2006年
10 赵书文;玉米大斑病可能在忻定盆地偏重流行[N];忻州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